院基寺

唐太宗貞觀年間,邑人在木蘭山下修建了上古寺,至宋代初年在木蘭山地區又先後修建了禪定寺、古潭寺、雙泉寺、夏家寺、院基寺、下古寺、竹林寺,被稱為八大禪寺。 據1936年5月統計,當時僅存的禪定寺、古潭寺、雙泉寺、夏家寺、院基寺、竹林寺還有常住僧眾726人。 1961年蓄水量為8300萬立方米的院基寺水庫動工,院基寺部分拆毀充作水庫建材、部分沒入庫底,地上僅存接引殿、羅漢堂、藏經閣、鐘樓等10餘建築。

佛教流傳黃陂始於隋,興於唐,為禪宗派臨濟宗,活動中心在長軒嶺。唐太宗貞觀年間,邑人在木蘭山下修建了上古寺,至宋代初年在木蘭山地區又先後修建了禪定寺、古潭寺、雙泉寺、夏家寺、院基寺、下古寺、竹林寺,被稱為八大禪寺。
據1936年5月統計,當時僅存的禪定寺、古潭寺、雙泉寺、夏家寺、院基寺、竹林寺還有常住僧眾726人。
明初洪武年間,江西僧眾隨人口遷移來到此地,依照碑文記載復建院基寺,後又經多次擴建逐步形成較大規模,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羅漢堂等,還有藏經閣、鐘樓、鼓樓、放生池、淨心院等建築,直到明末清初依舊保持了完好建築3000多平方米56間,占地百餘畝的規模,住寺僧眾百餘人。寺內鑄有銘文銅鐘重達兩噸,敲響之時,方圓20餘里皆聞其聲。
清末以來兵荒馬亂,住寺僧眾大部逃散,寺院部分倒塌或焚毀,銅鐘亦被盜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董必武、李先念、徐海東等老一代革命家長期在此地開展革命活動並經常居住此寺。至1949年寺院尚存房屋30餘間,僧眾十餘人。
1959年黃陂發生了72年未遇的大早,全縣動員大修水庫。1961年蓄水量為8300萬立方米的院基寺水庫動工,院基寺部分拆毀充作水庫建材、部分沒入庫底,地上僅存接引殿、羅漢堂、藏經閣、鐘樓等10餘建築。1983年水庫管理所為修建辦公樓及當地村民為取得石料建房將院基寺最後剩餘建築全部拆除,千年古剎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