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陝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
陝政發 〔2006〕41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陝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陝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規劃綱要
目 錄
一、序言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三、戰略目標
四、重點任務
(一)啟動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
(二)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改造
(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
(四)社會發展科學技術
(五)基礎研究、軟科學、科技合作五、主要措施
附屬檔案1:“13115”科技創新工程
附屬檔案2:陝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規劃
陝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充分發揮陝西科技資源優勢,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步伐,實現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特制定《陝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一、序言
1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科教興陝”戰略以來,全省科技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結構逐步最佳化,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作用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推廣了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建設了一批科技產業化基地,支撐和帶動了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省委、省政府關於發展科技工作一系列政策的貫徹落實,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工作環境和支撐條件明顯改善,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提高,為未來科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省科學技術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受思想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濟實力、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制約,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還不高。科技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科技資源集成和整合不夠,潛在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科技成果轉化慢,科技成果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少;科技人員數量多,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高級技能型人才少。
2當前,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不斷創造出新的經濟成長點,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驅動力和人類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未來15—20年,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特定的省情和需求,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型的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陝西已經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科技體系,綜合科技實力居於全國前列,這是走創新型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同時,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信息、生物、現代農業、航空航天、雷射、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更重要的是,科學發展觀、“科教興陝”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省完全有條件走創新型的發展道路,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全社會的普遍行為,最終依靠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3我省中長期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陝”和“人才強省”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資源,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科技園區帶動輻射,科技成果規模轉化,把科技優勢轉變為現實生產力,走出一條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人才為根本、以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的有陝西特色的創新型發展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陝西。
4基本原則: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結合陝西實際,我省科技發展遵循的原則是:堅持支撐與引領並舉,開發與節約並重,努力做到基礎性研究與套用技術研究相結合,突出套用技術研究;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突出高新技術;單項技術突破與集成創新相結合,突出集成創新;寓軍於民和軍民技術雙向轉移相結合,突出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增強人才總量和最佳化人才結構相結合,突出創新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政府巨觀調控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突出市場引導。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力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三、戰略目標
5我省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區域創新體系,建成一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以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研發機構,形成比較合理的科學技術布局。依靠科技進步基本解決我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業現代化和建立節約型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技術問題。掌握一大批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和產業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授權量進入全國前10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於中西部領先地位,使陝西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為引領經濟社會更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四、重點任務
(一)啟動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
6在全面安排部署全省科技工作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集成資源、統一規劃、精心組織,在“十一五”期間,率先啟動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即在10個重點領域,組織實施30個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支持10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在全省組建100個產學研結合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50個科技園區。通過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3115”科技創新工程見附屬檔案1)
(二)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改造。
7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加強集成”的原則,以國家和我省的重大專項為重點,選擇重點骨幹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現有工業研究院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改建和新建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獲取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提高我省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壯大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形成一批高新技術支柱產業。
8根據陝西三大區域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在經濟特色明顯,產業比較集中,智力、技術相對密集的地區,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以及城鎮化建設,在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星火產業密集區的基礎上,再建設一批專業科技園、大學科技園、科技創業園、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各類科技園區。依託這些科技園區,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10個重點和優勢領域為重點,以產品為龍頭,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通過產業示範、技術輻射,支撐和引領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9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重點開展以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為主的先進工業技術研究;以平台建設和信息化軟硬體產品開發為主的能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廣泛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以網路化、虛擬化為特徵的服務體系建設;以企業、產業和城市分層次信息化的機制建設,形成由關鍵技術、平台、產品、機制等構成的先進工業技術體系,圍繞核心企業帶動產業鏈的發展,提高陝西工業化水平,縮短工業化歷程,在跨越中開闢新型工業化之路,促進陝西工業經濟的發展。
10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針對我省主要礦產資源和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化工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力量研究解決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問題,開發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解決以企業為主體的循環式組合和社會循環式消費技術。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近期重點研究開發提高石油和煤炭採收率、煤油氣轉化及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以及安全控制技術等。同時強化能源資源勘探力度,增加能源儲備,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11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提高質量和附加值、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替代進口為取向,以行業骨幹企業和主導產品為重點,集中力量對能源、化工、電子、機械、醫藥、紡織、冶金、建材、食品、輕工等行業實施技術改造。採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全面升級。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全力打造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自主品牌優勢的名牌企業和拳頭產品,儘快做大做強一批優勢企業。
12實施寓軍於民的發展戰略,樹立大國防科技工業觀念,解決軍民科技資源分割自成體系的問題,推動軍工技術和民用技術雙向轉移。以重大國防建設任務帶動、引導有條件的科研院所與國防科技工業之間緊密結合,形成軍民兩大科技系統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協同配合的新機制和軍民融合、良性互動的新體系。充分發揮軍工系統科技優勢,重點圍繞民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民用產品。以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為龍頭,加快新型飛機的研製和現有民機的改進改型和市場開拓;以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和國際合作項目為依託,大力發展航天動力和衛星套用等優勢產業;著力做大積體電路、新型元器件、雷達通信導航設備、計算機及軟體產業,爭取納入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建設;通過合資合作、技術改造,擴大核燃料、製冷設備、新材料、民爆和特種化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
(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
13圍繞節約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產出率及產品商品率,以食物安全為核心,以增加糧食、果品、蔬菜和肉奶產量為重點,通過高產優質、抗逆、抗病蟲品種選育與高產栽培技術相結合,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挖掘增產潛力,提高土地產出率。研究選育超級新品種、大面積糧食均衡增產技術和以發展農區畜牧業為中心的飼料糧田替代技術,為滿足我省人口增長對糧、肉、蛋、奶、菜、果的需求提供技術保障。
14圍繞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引擎,重點研究開發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新一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動物疫苗、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為動植物育種和高附加值新興農業產業的開拓提供先進的生物技術支撐。以標準化和信息平台建設為基礎,以網路信息服務於“三農”,以生產、管理、決策的信息化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農業生產對象與過程的數位化和模型化、農業管理的科學化、農業信息的網路化,使我省農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精確、科學型轉變。
15在改土、施肥、栽培、灌溉、植保、養殖、獸醫、育林、農機等常規技術領域,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約資源為核心,全面提升技術水平,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高消耗的生產技術。通過建立科技示範基地、科技特派員、舉辦技術培訓班、成果展覽等多種形式,推進常規技術的全面升級,由高投入低效率、高成本低品質上升到高效率低投入、高品質低成本的新台階。加強科技扶貧力度,在貧困地區重點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增強當地“造血”功能。通過大力普及推廣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節約型農業、農業標準化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16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自動化水平。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生產手段,改善製造工藝和流程。由傳統的加工工藝向以信息化和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加工技術轉變,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後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以提高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力爭在果業、畜產品、糧油、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工藝與設備、標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形成特色品牌,帶動全省農副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
(四)社會發展科學技術。
17圍繞我省人口與健康對科技的需求,以醫藥生物技術為重點、高新技術與適宜技術協調發展,進行人口安全、計畫生育與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與生物醫學研究、食品和藥品標準、規範體系及檢測、檢驗、檢疫技術研究、創新生物醫藥產品開發研究;現代中醫診療技術和中藥可持續利用及製藥技術研究。使我省人口數量、結構和質量適應小康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使健康產業成為我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
18面向我省公共安全重大需求,以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防災減災、社會安全、突發事件為重點,進行預測、預防、預警與應急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究,提高公共安全關鍵技術、特種裝備與專用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從科技上保障我省應急預案體系的實施,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問題造成的損失。
19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指導,以全球變化為背景,以解決我省生態與環境中的重大問題和改善生態與環境質量為基本出發點,以區域和系統的綜合防治為重點,進行生態資產核算增值、環境健康監控防治、蛻化生態重建轉型、區域污染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循環經濟的研發示範,提高我省保障生態與環境質量的科技能力,為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推動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圍繞我省城鎮化建設的要求,針對農村有大量富裕勞動力和城鎮吸納能力薄弱、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防災能力薄弱、相關產業不適應城鎮發展以及基礎工作落後的問題,進行具有中國特色城鎮化規律與模式、布局、城鎮發展的科學規劃、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污染治理、居住環境和防災減災的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建築業現代化、住宅產業化、綠色建材產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城鎮水系統健康循環與交通發展關鍵技術的系統研究,促進傳統城鎮建設產業向綠色產業轉變,為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及建設數位化城市提供技術支撐。使我省城鎮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推進城鎮化和城市的健康發展。
21針對我省水資源短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嚴重、水荒嚴峻和主要河流污染日益加劇的問題,以水土保持、節水、循環用水和防治污染為重點,開展水土流失區水土保持、農區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城鎮循環用水和高效用水、渭河、漢江、無定河、延河等主要河流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同時,積極配合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實施,進行長江源頭水質保護技術和相關配套技術的研究。達到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和科學用水的目的。
22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為依託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未來我省重要的經濟成長點。重點圍繞建設一個基於先進信息網路的、能夠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並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服務體系,構建先進網路平台、網路化學習體系,開展協同電子商務、網路教育、現代傳媒、現代醫療等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高我省服務業的規模和質量。
(五)基礎研究、軟科學、科技合作。
23把握科學基礎和技術前沿,堅持學科推進與需求牽引相結合,樹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發展的整體觀念,突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對可能產生重大帶動作用,能夠形成新的核心技術和新的產業增長點的重大基礎性、前沿性科學問題,集成優勢,加強研究,搶占科學研究制高點,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繼續保持我省基礎研究二級學科的優勢地位,重點發展化學與化工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機械製造、工程科學、空間科學,重視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並組織開展集成創新,力爭取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學成果。同時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青年學科帶頭人。增強我省基礎研究在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競爭力和顯示度。
24加強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面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人類傳統認識的變化、科學理論超前發展引領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向、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縮短和科技全球化加快的總體發展態勢,結合省情,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對涉及我省科技、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開展戰略性、預見性的調查和對策研究。
25全方位、多形式擴大國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強化對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以陝西的科技優勢與國外或東南沿海的信息、市場開拓能力構成互補性最佳化組合,加快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進程,增強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鼓勵和支持陝西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為他們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開拓國際市場搭建平台。將國際學術組織和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請進來”,與我省研發機構和企業形成密切的技術關聯。
五、主要措施
26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創造條件,最佳化環境,改革科技計畫支持方式,增加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活力,推動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的主體和技術創新的主體。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加快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特別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大力促進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結合,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高新區、地方經濟發展的結合,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整合科技資源。形成各類科技資源緊密聯繫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
27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大幅度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通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重點大學和重點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通過政府調控和市場牽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體制創新,構建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圍繞三大區域支柱產業的發展,構建富有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組織、管理、服務功能,推動形成不同區域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28加強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的科技公共服務平台與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和發展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創新平台,為支柱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根據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統籌規劃,突出共享,建設一批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立以共享機制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的研究服務機構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人才隊伍。形成布局合理、特性鮮明、功能完善、運轉高效、資源共享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體系,為我省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提供持續有效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生產力促進中心、成果轉化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形成社會化、網路化的技術服務體系,實現產業要素、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規劃見附屬檔案2)
29認真落實“人才強省”戰略,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最佳化人才成長環境為根本,重點抓好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成果推廣和科技創業人才、學科帶頭人、科技管理人才等人才的培養。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來我省創業。建設一支與我省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建立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全面提高我省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與水平,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保證。
30最佳化科技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支持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最佳化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法律環境。加強科技執法監督檢查,全面推動科技依法行政工作。根據國家和我省改革發展的進程和實際需求,適時研究制訂地方科技進步條例,修訂完善科普條例、民營科技企業條例、科技進步獎勵辦法,研究制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創新人才成長、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和重點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加大科技政策法規宣傳力度,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制訂和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認真落實專利保護條例,把智慧財產權作為競爭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加強保護和利用。增加對專利工作的投入,積極引導和支持專利申請,增加專利申請量特別是發明專利的申請量。
31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制訂並實施《陝西省公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適應現代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以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為核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科技部門和科協、工會、共青團、婦聯及老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力量,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協同推進。建立、健全一支專兼職結合、學科領域廣泛、覆蓋面寬的科普隊伍,加強以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託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在農村逐步建立起“一站”(科普服務站)、“一欄”(科普宣傳欄)、“一員”(科普員)的農村科普長效機制和工作平台,逐步健全科普宣傳體系、示範體系、培訓體系和服務體系。面向全社會開展廣泛、深入、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網際網路、旅遊景點及社會廣告等的科學技術傳播作用,開展面向公眾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等科普宣傳。加強我省科普能力建設,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實現科普工作法制化、規範化、社會化,使公民的綜合科學素質不斷提高。
32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從“十一五”開始,省上和市、縣每年財政用於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都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要運用經濟槓桿和政策手段,促使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重點、骨幹企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投入不少於企業銷售收入的2%,高技術企業應高於5%。大力推動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省上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和科技型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有條件的行業可以根據各自發展的需要,建立行業技術發展基金,用於行業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和增強行業發展的後勁。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擴大商業科技貸款規模,對於綜合性的高技術重大工程項目,國家政策銀行要增加科技信貸規模,重點支持。運用貼息等手段,支持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逐步使投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道路。
33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針對當前我省科技巨觀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部門之間、地方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軍民之間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整合科技資源、組織重大科技活動的能力,加快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巨觀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改革科技評審與評估制度,根據科技創新活動的不同特點,按照公開公正、科學規範、精簡高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改革科技獎勵制度,突出政府科技獎勵的重點,注重對人才的獎勵。
34切實加強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進一步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和創新意識,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科學技術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把科技工作納入領導幹部考核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必須親自抓第一生產力,自覺肩負起新世紀的歷史的重託,為全省的振興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子孫後代的貢獻。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
“13115”科技創新工程
一、10個重點領域及30個重大科技專項
1裝備製造業領域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陝西是全國三大製造業基地之一,在普通機械、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訊設備等行業已形成一定的優勢,在裝備製造業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我省裝備製造集成創新能力不強,製造過程能源、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要通過科技攻關和集成創新,大力發展綠色製造,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全面提升我省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能力。重大科技專項:
(1)精密數控工具機數控磨床、鏜銑工具機、數控車床、大型精密複雜部件及刀具;專用數控系統開發;石油化工裝備的大型化和高速化關鍵技術;微機械技術;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信息技術服務體系,重點行業的信息技術套用。
(2)汽車與工程機械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轎車和重型汽車,提高產品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水平;汽車數位化及自動化關鍵技術,汽車電子產品;汽車及工程機械關鍵部件研究開發;智慧型化工程機械開發。
(3)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特高壓變壓器、斷路器、開關、電抗器系列產品開發;800kV直流輸電換流閥、乾式直流套管,6英寸晶閘管;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相關材料開發;大型殼體、機構的設計製造和檢測技術。
(4)專用設備研究開發儀器儀表、電力電工、防塵除塵、數位化家電、高速平縫機、電動燃油泵、控制閥、新型半鐵式空芯電抗器等。
2能源化工領域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陝西煤、油、氣儲量豐富、市場區位優勢明顯。但開發利用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缺乏相關人才,安全生產狀況嚴峻。應按照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部署,加強技術與管理創新,集中力量開發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專有技術和優勢產品,為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重大科技專項:
(5)提高石油和煤炭採收率陝北低滲超低滲油田保水開採提高採收率技術;採油、採煤污水處理及回用實用新技術新工藝;油田開採中含油廢水處理技術;預防採煤滲水坍塌技術。
(6)煤油氣轉化及綜合利用甲醇、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大型化工產品深加工技術;煉油廠污油泥、廢渣的環保處理技術;煤焦油綜合利用技術;鹽氣共采技術;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煤液化氣化技術;煉油及化工廠污水處理回用工藝研究。
(7)可再生能源開發新能源技術,太陽電池製造技術及組件,太陽電池系統技術;大型風能發電設備及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生物質替代燃料開發。
3新材料領域材料是國民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新材料技術是多個學科、多種技術交叉的產物,具有極強的基礎性、支撐性和技術經濟價值。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我省的基礎,大力發展超級結構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環境友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重大科技專項:
(8)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鈦合金材料、鎂合金材料、鋯合金材料、矽材料製備及深加工技術;高性能鉬金屬材料及其製品;貴金屬材料,微孔金屬材料,耐熱釹鐵硼永磁材料;新型醫用鈦合金及其醫療器械產品。
(9)複合材料新型低密度輕質高強金屬基(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高性能銅基功能材料及先進複合材料;納米基複合材料;金屬表面處理技術;陶瓷基複合材料、功能和結構陶瓷材料及其產品;高分子複合材料;碳/碳複合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
(10)節能材料與技術新材料成套技術及裝備;新型發光材料及器件;超導材料;光電材料;新型電池材料技術;節能建築材料;綠色建築材料;生態水泥成套技術裝備;節能型複合牆體材料;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
4電子信息領域電子信息產業目前是拉動陝西經濟成長的主導產業之一。主要包括金融等戰略性信息套用系統、無線移動通信與無線接入技術、高效率性能計算機技術、高可信軟體生產體系、智慧型信息處理與認識科學技術。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我省電子信息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重大科技專項:
(11)軟體開發開放式作業系統和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系統軟體;中間件,嵌入式作業系統、片載作業系統等嵌入式軟體產品;電子政務套用軟體、電子商務套用軟體、教育軟體、企業管理軟體ERP等軟體產品;軟體開發工具、評測工具;軟體外包平台技術。
(12)積體電路積體電路設計技術;數模混合電路設計;ASIC/SOC核心晶片設計,微核心技術;IC卡系統集成及模具製造技術;積體電路製造、封裝及檢測技術;積體電路設計製造裝備開發;晶體生長成套技術裝備;單晶矽、多晶矽生產技術;射頻識別系統開發,光電非接觸測試技術。
(13)通信設備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及設備;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及互動式網路電視系統開發;信息安全技術;計算機網路與通訊技術;音視頻與多媒體技術,寬頻IP套用軟體及設備製造;交通智慧型控制、管理技術及產品。
5航空航天領域航空航天產業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主要包括天基信息網路與安全技術、空天載荷及其套用技術、空天飛行器及動力技術、空間安全與防禦技術。陝西是我國唯一集航空科研、設計、生產、試驗、測控、試飛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航天動力主要研發生產基地。要加快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航空航天產業。重大科技專項:
(14)民用飛機關鍵技術支線飛機(ARJ21、新舟60等)、無人駕駛飛機和通用飛機的設計製造;爭取大飛機國家立項和預研啟動工作;新型發動機開發。
(15)航空航天關鍵部件及裝備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載荷及其套用技術,航空、航天動力技術,衛星有效載荷,太空飛行器控制,導航定位、民用衛星遙測遙感套用系統,計算機及大規模積體電路,航空、航天特種材料。
6現代農業領域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省農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發展水平低,生態與環境矛盾嚴峻,嚴重製約農業發展,這個基本省情決定了必須把科技進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步伐。重大科技專項:
(16)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以小麥、玉米、油菜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強化常規育種與現代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體系建設和新品種選育,培育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新品種,完善良種推廣體系,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統一供種率達到95%以上。
(17)高效畜牧業養殖以肉牛、奶牛、奶山羊、白絨山羊為重點,採用常規技術和高新技術相結合,提高家畜良種選育及快速擴繁技術水平,提高不同生態區農村肉牛、奶牛適度養殖規模,並建立規範化養殖小區。加強優良牧草和飼料作物的新品種引進、選育工作,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選育出高產、優質、抗旱牧草新品種,提出高效栽培及綜合配套技術,研製牧草加工工藝和設備。
(18)優果工程圍繞提高果品產量和質量,在現有品種基礎上進行改良和選育,提出綠色果品生產的質量控制和技術指標,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果品生產綜合科技示範區。示範區農用化學品(農藥、化肥)投入降低到30%以下。
(19)主要農副產品深加工以糧、果等農副產品為主,重點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離、殺菌、防腐、乾燥等農產品精細加工技術,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新型保鮮、儲運、加工技術及設備。
7生物技術領域我省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術領域處於全國先進水平,開發生物技術對我省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圍繞工業生物技術、醫藥生物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加強新品種、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究開發。重大科技專項:
(20)特色生物資源開發以蠶桑、食用菌、茶葉、乾果等特色資源為主要對象,進行品種選育及栽培加工工藝、標準化生產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21)主要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治研究主要農作物、果樹、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構建主要病蟲害診斷專家系統,創建適合陝西省特點的主要病蟲害預報系統,提出農作物災害預防技術對策。研究主要畜禽疫病的發生流行規律。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防治技術平台和示範區。
(22)新型生物農藥和肥料提高微生物農藥的研究水平,篩選新型高效殺蟲、殺菌菌株,開發新型微生物殺蟲劑、殺菌劑。加強植物源農藥的深層次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力爭在仿生合成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利用微生物技術對農業廢棄物進行生物轉化,研製系列微生物菌劑、生物肥料製作技術及工藝,研製大田農作物以及經濟植物專用肥料。
8現代醫藥領域醫藥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也是我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我省醫藥科技力量雄厚,但新藥研發緩慢,低水平重複嚴重。要以創新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以保證人民身體健康、促進醫藥工業經濟發展為目標,緊密結合實際,抓住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重大科技專項:
(23)重大疾病防治加強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早期診斷、治療及防治技術的研究;開展人畜共患病的早期診斷試劑盒、疫苗開發及預防技術的研究;開展重大傳染病、愛滋病、肝炎、結核病、出血熱、生殖系統疾病的防治技術研究;開展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綜合防治研究;開展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不斷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24)重大新藥及生物醫藥材料創製研究化學藥和生物藥新藥設計以及藥物大規模高效篩選、製備和成藥性預測關鍵技術,探索藥物研發新途徑,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化學技術創新藥物;研發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病損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生物醫藥新材料,促進組織修復、人工器官替換、藥物傳遞取得套用;加快生物晶片、人血代用品、脂質體技術、類人膠原蛋白等研製,並儘快套用於臨床;納米技術套用於藥物控釋材料及基因治療載體材料取得重大進展。
(25)中藥材規範化栽培及中藥新藥研發開展名優道地中藥材良種選育與規範化栽培技術研究,有效解決我省在實施道地藥材規範化栽培過程中品種退化、質量和產量不穩定的問題。開發具有廣闊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
9水資源和環境保護領域我省缺水嚴重,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率低,水環境不斷惡化,主要河流洪澇災害嚴重。要以節水、循環用水、水土保持和防治污染為重點,最佳化配置水資源,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和科學用水,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重大科技專項:
(26)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水技術漢江、渭河等主要河流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區灌溉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高耗水企業廢水處理和循環利用;污水資源化技術與設備;節水灌溉及設備開發。
(27)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重點開展分散式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的集成系統,實現生態住宅小區、城市公園、綠化灌溉、洗車等污水利用資源化,實現高效低耗、短流程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形成分散式污水再利用新模式;城市和建設中垃圾處理利用技術及工程示範,實現垃圾分類、焚燒、生物發酵處理、沼氣發電、生產、有機肥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促進循環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28)清潔生產黃姜等生物素提取和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技術及示範;造紙廢水零排放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綠色製造技術示範;製造業節材、節能技術;工業廢棄物的再利用。
(29)安全生產交通調度系統、電力監測調度系統、煤炭安全監控系統及大型設備的線上檢測系統。臨床前藥品的安全評價體系;食品安全監控技術體系及技術措施的標準制定;建立預防、處置、救援的決策和生產安全的科技支撐體系,建立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建立生物技術套用規範及檢測、評估體系;建立和完善救災技術體系。
10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目前,我省城鎮化率為30%,已進入快速城鎮化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普遍展開。但城鄉區域規劃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差異懸殊,發展不平衡;城市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能耗大,污染嚴重,生態負荷嚴重超標,建築物基礎設施壽命過短,更新過快;城市運營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擁堵嚴重,信息化和動態監測能力不強;一批文化遺產和歷史大遺址遭到破壞和威脅。城鎮化和城市發展迫切需求方方面面的科技支撐。要以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規劃、大遺址保護和建立數位化城市為重點,提高城市運營管理水平,建設衛生、節能、環保、文明的現代城鎮。重大科技專項:
(30)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進行具有中國特色城鎮化規律與模式、科學布局、城鎮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不同類型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途徑、方式、技術措施、發展模式和管理體系。在建築節能、建築業現代化、住宅產業化、綠色建材產業、交通發展環境和地下空間利用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通過建立試驗示範區,促進傳統城鎮建設產業向綠色產業轉變,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二、100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為了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落實省委十屆八次會議提出的2006年是我省項目建設年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緊密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市場的急需,以2005年全省科技項目普查徵集的1290個科技項目為基礎,篩選確定100個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有影響的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分批啟動實施,促進其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持的重點產業技術領域是我省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優先支持國家863計畫、973計畫、科技攻關和我省重大科技專項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轉化項目,和在重點科技產業園實施、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撐的項目。遴選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的原則是: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屬於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及技術領域,對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品結構升級換代具有重大影響,輻射帶動作用強;項目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技術水平至少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或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必須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和良好的市場前景,較強的技術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夠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望形成新興產業;項目實施單位必須具備獨立企業或事業法人資格,技術及產業基礎好,持續創新能力強,經營業績良好,管理規範科學。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實行立項前科學評估與決策,實施過程中責任明確的執行監督與分層管理,項目完成後嚴格的績效考核與驗收管理制度。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所需的資金,按照“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支持為主導,多元化投融資為支撐”的原則,省上設立重大科技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努力為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與保障。
三、10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今後五年,在抓好兩個工業研究院的同時,在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重點高校或科研院所,圍繞裝備製造、能源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現代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水資源和環境保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領域,組建100個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成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資源,推進科研成果產品化,科技項目工程化和產業化。在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過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要以人才、智力和技術為要素,企業要以資金、設備為要素,突破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採取多種合作形式整合資源,建設一批符合我省產業發展需要、開放性、社會化的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示範性大中型企業中試基地,把中央在陝科技資源和我省科技資源,集中到關係我省全局的高技術領域和社會公益領域,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格局。
四、50個科技產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和示範基地是產業和技術、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在以往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領頭雁和輻射源的作用。今後要圍繞我省三大經濟區發展的需要,在現有高新區的基礎上,加快建設50個科技產業園和示範基地。通過科技攻關、產業示範、技術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根據關中率先發展的要求,以西安、寶雞、楊凌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龍頭,加快鹹陽、渭南高新技術開發區、銅川新區和22個星火密集區的建設。開發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新的產業群,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把關中“一線兩帶”建成全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培育新興產業的孵化器和向傳統產業擴散高新技術的輻射源。根據陝北跨越發展的要求,以能源化工、循環經濟、退耕還林還牧、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水為重點,建設一批科技產業示範園或示範基地。根據陝南突破發展的要求,以中藥現代化、茶葉等名優特產品開發、蠶絲及絲織品開發、生態旅遊、再生能源、軍民融合開發民用產品為重點,組建一批科技產業園或示範基地。輻射、帶動相關產業迅速做大做強。這些產業科技園,要不斷疏通對外交流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陝南經濟儘快融入我國西部乃至全國經濟圈,實現突破發展。
附屬檔案2
陝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規劃
為了充分運用現代技術,通過制度創新,對科技資源進行重組和最佳化,以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更好地為我省科技創新提供條件支撐和服務,特制定本規劃。
一、建設目標與實施原則
(一)建設目標通過實施一批對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帶動資源共享、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試點和示範工程,促進省內公共科技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制定和頒布以共享機制為核心的政策、規章及管理辦法;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的研究服務機構和一支與之相適應的管理人才隊伍。力爭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運轉高效、資源共享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體系;到2020年,進一步完善各平台的功能和條件,為我省創新體系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持續有效的科技基礎條件支撐。
(二)實施原則
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由省科技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進行統一規劃部署,以資源共享為核心,強化頂層設計,把握重點,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驟、分階段推進我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
2突出共享,整合提升針對我省科技資源的現狀和特點,按照不同類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強化我省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通過有效調控增量投入,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資源,促進現有資源的最佳化提升。
3多方共建,制度創新加強政府在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參與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著眼於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發揮制度環境的保障作用,為平台建設提供法律保證和制度條件。
二、陝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重點
(一)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台
1陝西省研究實驗基地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集成優勢”的原則,整體規劃和重新布局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技術中心的科技資源,加快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益型研究院所的建設,形成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基地;套用高科技改造原有設備,重點開展關係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優勢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國防科技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研究,通過“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形成一批在國內甚至國際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基地。
2陝西省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協作共用核心網對省內重點領域和區域的大型科學儀器資源進行信息整合,進一步鞏固和拓寬“陝西省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核心網”和大型儀器資料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以共享共用為核心的、面向社會開放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體系,立足陝西、輻射西部,實現地方與國家的聯網互動;同時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管理辦法以及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評估監測機制,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學儀器設備的綜合使用效益。
3陝西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建設根據國家量值傳遞系統技術規範,以陝西省最高計量標準為依託,根據地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規劃完善市、縣級計量標準,整合市縣現有計量資源,科學合理地配置全省計量資源,逐步提升檢測能力,建立與陝西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相適應的陝西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重點加強對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方面和關係國計民生等社會公益性項目以及市場急需項目的規劃建設。
(二)陝西省科技圖書文獻資源共享平台
1擴大省內文獻資源的共享範圍,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按照“規範加工、集中檢索、分布服務、資源共享”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西安鏡像站”和“陝西省科技圖書文獻共享服務系統(SNSTL)”的建設;研究探討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通過激勵機制鼓勵省內文獻資源的擁有單位積極參與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不斷擴大共享範圍,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我省文獻資源的保障率和利用率。
2加快統一的技術標準的制定,加強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參照國家已出台的標準和規範,研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規範,加強特色文獻資源資料庫及工藝、標準、科技報告等文獻資源的建設,擴大特色文獻資源的收集、加工和服務;研究各類文獻資料庫的格式轉換方法,實現與各種特色資料庫的兼容與共享。
3積極推行“開放閱覽”,開展多樣化的知識服務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知識挖掘和主動式信息服務系統的開發,開展知識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文獻信息服務;積極推行“開放閱覽”的學術資源交流方式,研究多種模式下實現文獻資源共享的方法,探索方便、及時、快捷的學術資源發布與獲取的新途徑。
4進一步改善網路環境,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服務能力通過設備更新、系統升級、增加備份、安全防護、拓寬網路頻寬等多種技術手段和方式進一步改善文獻平台網路系統的運行環境,保障網路系統安全、可靠、高效運行。
(三)陝西省科學數據共享平台
1強化頂層設計,建立數據共享制度體系強化數據共享平台的頂層設計與共享規則的制定;研究政策與法規保障機制、組織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持久運行保障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監督與激勵機制、數據的整合與分類分級共享機制、技術保障機制等共享規則;制定相關管理辦法、規章與技術標準體系;創建共享新秩序。
2科學數據管理中心及數據共享服務網打破條塊分割和部門壟斷,根據數據平台建設總體規劃,成立陝西省科學數據管理中心;以國有科學數據為核心,整合集成省內相關單位、部門、行業、地區長期積累的科技統計、科學研究、科學測試、科學監測、科學普查等基礎數據資源;按照“統籌規劃、分散自建、集中檢索、數據共享”的原則和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規範,研建具有目錄服務、數據服務和功能服務的科學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分期分批實現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區,多層次、分散式的省級科學數據網路共享服務體系。
3特色主體資料庫和科學數據中心群建設一批特色主體資料庫和若干省級科學數據中心,重點選擇陝西省優勢學科以及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科學數據,逐步整合集成省內各類離散的科學數據資源;進行元數據資源目錄庫建設及其檢索等系統開發。
(四)陝西省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
1實驗動物品種資源與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重點加強“陝西省實驗動物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服務體系建設;整合省內實驗動物遺傳資源,開展常用實驗動物品種資源的種子中心建設;健全完善陝西省實驗動物管理機構、體制和檢查監督機制;在省內實行實驗動物許可證制度,使實驗動物管理儘快進入地方法規;構建陝西省動物實驗設施技術平台;建立與實驗動物科學技術平台相匹配的服務體系,研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
2微生物菌種資源的保藏與利用在省內開展微生物菌種資源的普查、分析和整理工作,整合具有一定科學意義、有實際或潛在研究和套用價值的細菌、真菌、病毒及相關的信息資源;成立“陝西省微生物菌種保藏與檢測中心”,形成比較完善的微生物菌種資源的分類、鑑定、保藏和分析檢測服務體系;建立陝西省微生物菌種供應基地,為我省工業、農業、醫藥、食品、環保、海關等行業和部門提供微生物種類鑑定、微生物代謝產物、新菌種套用、特性菌種構建的分析檢測服務,為科研和生產提供標準菌種、測試菌種及生產菌種。
3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共享體系根據本省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重點開展符合本省特點的農作物、經濟植物、藥用植物、經濟動物等種質資源的採集、分類和鑑定,研究生物多樣性在農業生產中的規模化套用技術和相應的技術參數、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範;建立具有本省特色的較為完整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庫和種質資源研究與供應基地,提高種質資源保存設施的水平;加強省內動植物種質資源共享條件建設,建立新型的共享機制,為我省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條件支撐。
(五)陝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
1科技成果推廣信息服務系統建立陝西省成果推廣信息服務網,完善相關資料庫建設,提供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技術產權交易、科技企業孵化、工程化中試、科技風險投資、人才中介等相關信息資源,構建基本覆蓋省內主要行業和區域的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共享服務系統,實現與省外及國家科技成果服務網的連結,促進科技成果信息服務深入到基層中小企業和農村,保障科技信息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
2科技中介服務體系聯合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評估諮詢機構、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科技風險投資機構、技術市場、專利事務所等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各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轉移綜合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人員素質,營造良好的技術轉移服務環境;開展專業化的科技評估活動,為創業企業提供政策和法律、投資融資、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場預測、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諮詢服務。
3技術轉移與技術支撐服務基地依託“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同時整合社會和高校現有各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中試基地、技術推廣研究中心等,建立開放型技術中試基地,負責共性技術開發、中間試驗、產品測試、技術支持與援助等,形成具有帶動性和輻射能力的共性技術開發、推廣的技術支撐體系,提高共性技術的集成、配套和工程化能力;選擇若干能夠提供共性技術服務的軟體測試、CAD輔助設計、產品模具設計、材料及產品檢測等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形成系統和完善的技術支撐服務鏈;促進產品更新、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加速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4企業孵化服務體系集成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校科技園區、楊凌農業示範區、專業科技園區和各行業領域的專業性孵化器,重點開展省內孵化器體系建設,形成系統完善的孵化器服務體系,提高孵化能力並促進孵化功能向系統化、網路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為入孵的科技型創業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
三、管理與實施
…………。
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