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實質
所謂優質高職院校,就是不斷“優質化”的高職院校,主要體現在辦學理念先進、辦學定位準確、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服務能力強以及社會承認度高等方面。
在業內看來,這是國家對高職教育進行的新一輪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也是為高職院校開啟新一輪綜合改革、內涵發展提供的難得戰略機遇。
建設背景
國家層面
當前,本科院校正在積極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計畫,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在“後示範”時代提升內涵,打造“一流”,完成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的“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幹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的任務。
2015年,高等教育領域出台了三個檔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套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2015-2018年)》,在業內看來,這三個檔案是我國高等教育實施分類管理鼓勵辦出類型特色的制度引領。
深化拓展
從20世紀末至今,國家已先後3次出台了示範性高職院校政策。
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教育部分別下發了《關於確定北京工業技術學院等15所高等學校為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的通知》(教發〔2000〕140號)和《關於確定北京聯合大學等高等學校為第二批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的通知》(教發[2001]29號),共確定了31所高職院校為國家示範建設院校,投入了專項建設資金,建成了一批有特色、有示範性的高職專業和實訓基地。
200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重點建設100所示範性高職院校,並於2006年底正式啟動,在2006-2008年間共立項了100所重點建設高職院校和9所重點培育(扶持)高職院校進行建設。
2010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畫”實施工作的通知》,在2010―2012三年共遴選了100所高職院校分批進行了為期三年的項目建設。
2014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幹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的目標任務。
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2015-2018年)》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設200所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個省份《行動計畫》落實方案明確將“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列入實施項目,今後三年預估投入63.65億元建設313所優質學校。項目實施完成後,教育部將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和實際建設成效,對建設結果進行檢查認定。
截至2017年11月,全國已有13個省份公布或公示了202所國家優質校立項建設名單。
截至2018年3月20日,全國已有18個省級政府公布293所高職院校進入優質和培育高職院校建設行列。
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發布通報稱:31個省份(含兵團)已啟動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骨幹專業建設項目,西藏尚未啟動。北京、上海、寧夏、新疆等4個省份未確定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骨幹專業建設名單;海南未確定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名單;雲南未確定骨幹專業建設名單。
邏輯關係
我國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30餘年近乎跨越式的發展,高職院校數和在校生人數均占到了普通高等學校總數和在校生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高職院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人們對高職院校的地位、人才培養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經過幾輪示範高職院校建設和高職院校辦學水平評估,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基礎辦學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一批特色明、水平高、創新強的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脫穎而出,影響力不斷增強。
建設優質高職院校,既是示範高職院校建設的深化與拓展,也是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根本上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高職教育的需求。
高職研究領域著名專家、中國職教學會副會長、國家示範性高職建設協作委員會副會長馬樹超解讀:“示範校建設重點抓的是工學結合的專業建設,骨幹校建設重點抓的是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而優質高職建設則重點抓產教融合的院校整體質量提升。”馬樹超為示範校、骨幹校和優質校建設理清邏輯關係。
教育部高職發展處處長林宇對此表示贊同,並進一步闡釋:“工學結合是在教學層面,校企合作是在辦學層面,而產教融合則是在管理層面。”為何要啟動優質校建設,林宇認為,主要基於三種考慮:一是延續扶優扶強的政策,對於建設基礎好、改革意識領先的院校重點投入,率先突破。二是傳遞不進則退的壓力,示範校、骨幹校不是永遠貼上標籤,優質校建設不是其他學校就沒有機會。三是起到舉旗的作用,可以凝聚人心。
國家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優質校建設就是高職院校“雙一流”。
內涵必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從外延式發展轉向了內涵式發展,從以規模擴張為基礎的人、財、物的增量發展轉向為以師生身心發展為基礎的教育質量、效益的全面進步,強調由量變到質變,挖掘、整合、最佳化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向資本的轉化。
其中,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也提出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激發學校發展活力。加強內涵建設,可以系統地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和科技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設優質高職院校,可以充實內涵發展的內容,實現外延發展與內涵發展的協同,實現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均衡發展。雖然一些高職院校經過示範建設,多項發展指標已經領先於其他高職院校,但這種發展主要集中在硬體建設和政府評價指標上,需要進一步進行更加全面的建設與發展。其次,內涵發展並不否定外延式發展。一方面,示範建設形成的優質高職教育資源本身需要進行規模擴充,發揮優質高職教育資源的示範、輻射作用,從而擴大社會優質高職教育資源總量。另一方面,建設優質高職院校應當不只局限於部分高職院校(特別是示範高職院校),而應是所有高職院校的優質化,實現高職教育整體辦學質量的提升。
社會需求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日益增長的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包括優質高職教育)的社會需求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以及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與現實教育的單一性、同質化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我國普高畢業生人數自2011年開始呈下降趨勢,而“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將繼續保持總體增長趨勢。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普通本科招生總量將接近於普高畢業生人數。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從“有學上”逐漸變成了“上好學”,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高職院校只有辦學定位準確,辦出專業特色和突出行業優勢,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綜合辦學水平,才能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此外,產業轉型升級和大數據時代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職院校必須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優質高職院校,就是要以滿足人們對優質高職教育的需求為根本目的,實施特色化、個性化發展,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人才培養質量。
項目名單
截至2018年3月20日,全國已有18個省級政府公布293所高職院校進入優質和培育高職院校建設行列。
優質高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獲得省級優質立項只是建設的第一步,還需從‘辦學水平、綜合改革、師生素養、專業建設、社會服務、辦學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提水平、做表率。
雖然當前優質校建設是由地方先行投入,但教育部也在爭取國家層面能加大投入。“地方優先支持建設的優質校理所當然會成為國家優質校的候選學校。
黑龍江公布12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黑龍江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項目
江蘇省公布22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
浙江省公布20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浙江省優質暨重點校建設計畫
安徽省公布16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畫
福建省公布12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福建省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
江西省公布20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江西省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
山東省公布16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山東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程
河南省公布15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河南省國家級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
湖南省公布16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湖南省卓越職業院校建設計畫
廣東省公布18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畫
重慶市公布20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重慶市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
四川省公布23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
貴州省公布13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貴州省優質高職院校
雲南省公布12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雲南省高水平高職院校項目
陝西省公布12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陝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
甘肅省公布13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
內蒙古自治區公布8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內蒙古自治區國家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
河北省公布23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河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
遼寧省公布10所優質高職院校名單,詳見:遼寧省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和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計畫
建設內涵
“優質高職院校”中的“優質”不僅反映了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質的標準,而且反映了高職院校對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滿足程度。一所高職院校是否“優質”,不僅跟高職院校本身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有關,而且跟評判者(主要是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標準有關。因此,我們在討論優質高職院校的內涵時,必須追問是“誰的”優質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行業與企業、高職院校管理者和高職院校師生。
政府層面視角
政府對“優質高職院校”內涵的理解,主要通過政策、檔案等方式表達出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對優質高職院校的描述是“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認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有利於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和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高職院校要服務於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農村建設,要為勞動者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
自2004年開始,我國組織高職院校辦學水平評估已有十餘年。從《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高廳[2004]16號)可以看出,優質高職院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高職教育理念新穎、學校發展主線明晰、辦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產學研高度結合、課程體系有改革、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強、學院發展後勁足。
其中,高的就業率是優質高職院校最明顯的標誌和重要的判斷標準:畢業生就業率必須進入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高職高專院校就業率排列的前1/3,否則其辦學水平就不能評為優秀。
行業企業視角
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有著緊密的利益關係。從發展歷史來看,高職院校是大工業生產以及勞動分工的產物,其人才培養緣於行業、企業的需求。同時,在供需上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又相互依存:高職院校要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離不開行業、企業在技能、經費、設備、實訓場所等方面的支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可以為行業、企業提供優質的人才人力資源。在行業與企業看來,優質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與當地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相適應,要突出人才培養的實用性;要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努力實現畢業生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零距離就業。在優質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問題上,雖然政府與行業、企業都強調以就業為導向,但從實質內容來看,他們還是有區別的。政府主要是從民生的角度關注高職院校的就業率,關心的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行業、企業關注的是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否滿足自身的需要,是否“人崗匹配”,關心的是企業的發展和經濟利潤的實現。
院校管理視角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管理者比較關心優質高職院校的辦學效率和排名。在他們看來,優質高職院校應當是國內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某學院的院長認為,在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並行的格局下,世界一流高職院校所追尋的是技術技能領域的傑出精英。
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包含至少十個要素:
一流的高職院校組織結構功能設計;
一流的師資,擁有一批國際化、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流的設備,擁有國際或區域性先進水準的實踐教學場地和實訓設備;
一流的專業,專業或專業群在國內或者國際同類專業中具有顯著影響力和知名度、認可度;
一流的教學資源庫,擁有豐富、實用的數位化教學資源庫和高效益的數位化圖書館資源;
一流的技術研發與套用;一流的校企合作;
一流的服務,具有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並具備完備的社會職業培訓體系和對社會的顯著貢獻力;
一流的學生,集中體現在優異的畢業生;
一流的大學文化,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特色鮮明的品牌文化,愛師愛生永遠是核心價值和永恆主題。
高校師生視角
高職院校的發展關係到師生及家長的切身利益。優質高職院校要著眼於人的發展,既要滿足教師和學生當下的需求,也要兼顧到他們明天發展之需求,其辦學定位不能單純以就業為目的。對學生的無限愛心和對師生的責任感是優質高職院校永恆發展的力量源泉。優質高職院校不僅要為學生的第一次就業服務,而且要為學生的終身職業生涯服務。在培養學生具備就業、上崗所需基本技術能力的同時,要培養他們具備在必要時能順利轉崗或再就業的應變能力以及把握創業機會,實現由單純謀職到自身事業獲得發展的創新能力。優質高職院校不僅要傳授學生以職業技術,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性,還應該養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品德。
優質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樹立“大教育觀”。教師能通過自己的言行自覺地將學校的優良傳統傳承給每個學生。二是“教學相長”。教師要從學生身上看到亮點,吸取力量。三是要堅守“質量標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建立標準並守住標準。四是實施“有效教學”。運用合作式、探究式、啟發式等先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五是崇尚“團隊協助”。將專業團隊建設成教學合作共同體,教師在合作共同體中能感受到歸屬感。
建設標準
建設優質高職院校,能夠實現人才培養、辦學條件、實訓能力、教學能力、師資隊伍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優質化,關鍵在於構建優質高職院校的標準。馬樹超提出了一流高職院校的“十個高水平”:畢業生競爭力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高水平,服務地方行業高水平,辦學條件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高水平,學生能得到高水平的個性化關注和指導,知名企業參與專業教學高水平,協同創新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高水平,社會認可高水平。
也有人認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建設優質高職院校的前提。優質高職院校要緊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導向;要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堅持立德樹人、知行合一,培養職業精神,提升實踐能力;要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尊重職業教育活動及其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根據優質高職院校對不同主體需求的滿足,可以將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標準分為外在標準和內在標準。
外在標準
優質高職院校的外在標準,主要指高職院校對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領域需求的滿足程度。建設優質高職院校的目的在於滿足人們對優質高職教育資源的需求,其本質功能是緩解社會階層矛盾,構築一個更為和諧的多元文化共處的社會。同時,建設優質高職院校無法超越學校發展的歷史和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必須圍繞“數量”、“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在開放性的入學政策以及生源不斷多元化的條件下,提供適合個人發展的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優質高職院校的外在標準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聲譽高。具有高的教學質量和畢業生就業質量,社會承認度高並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2.辦學能力強。全面提升和拓展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能夠在政府規範引導下,院校自主辦學、主動服務發展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3.辦學特色鮮明。突出“高”和“職”,人才培養上強調對學生進行高智力含量的技術教育,體現地方性與行業性。
4.產教深度融合。校企雙主體辦學成為現實,企業全面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重要環節。
5.社會支持度高。政府、社會、企業、學生以及家長對高職院校具有高的支持度。多元開放的集約化辦學格局基本形成,高職院校的資源開發渠道順暢,資源的整合能力、資源的共享利用及其利用效益顯著提高。
內在標準
優質高職院校的內在標準,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對師生需求的滿足程度。優質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師生需求,集中有限資源致力於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優質高職院校至少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在標準:
1.先進的辦學理念。聯通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和幫助人人成功的職教理念。
2.嚴謹的教學體系。教學設備條件優良、管理規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的使用效能高。專業教學標準與質量評價標準體系科學、簡潔嚴謹,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評價標準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健全。
3.特色的師資隊伍。從課程教學、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打造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並重的技術技能型教學團隊。
4.精湛的管理水平。院校領導班子和管理團隊能立足市場、高瞻遠矚、嚴格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推動現代職業院校的治理體系建設,從績效分配、選人用人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推進院校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5.卓越的企業文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成為學校組織的文化,成為院校全體成員的共識並轉化成生活行為方式。
建設優質高職院校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高職院校從外延式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根本目的在於擴大優質高職教育資源,滿足人們對優質高職教育資源的需求。優質高職院校是不斷“優質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能給師生以成功的希望。優質高職院校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在思維、方法、原則、精神等方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