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南距漢中市158公里,北離西安市215公里。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5000平方公里。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980-2904米。區內有高等植物1580種,野生動物26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和豹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3種,有“天然動植物基因庫”之稱。境內山清水秀,自然風光雄奇秀美,52萬畝原始森林完好無損。是集避暑、度假、觀光、狩獵、探險於一體的陝西省綜合旅遊基地。

位於陝西省佛坪縣境內,面積29240公頃,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在熊貓及森林生態系統。

地理位置

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佛坪縣境內西北部,東徑107°41′-107°56′,北緯32°32′-33°43′。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區劃面積350平方公里,現實際管轄面積292.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125.78平方公里,實驗區166.6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980米,區內四條水系均為漢江一級支流金水河的發源地。

2004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並獲世界旅遊組織“綠色環球21”認證。被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理事會批准為生物多樣性示範基地。在中國近2000個自然保護區中,屬由中央部門直管的三個保護區之一,曾榮膺中國“首屆梁希科普獎”。

資源特點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最高峰魯班寨海拔2904米,相對高差1900餘米。區內峰巒疊翠、氣候溫和、森林景觀原始古樸、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高等植物有158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獨葉草、星葉草等20多種;高等動物有26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20多種。大熊貓是本區的保護重點,不但分布密度全國最大,且有棕色大熊貓在這一地區神秘出現,被譽為“寶中之寶”。

秦嶺複雜的地形地貌,多樣化的氣候環境,東西走向的山脈,在冰期對寒冷氣流的阻隔以及南北動物區系的混雜交匯,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秦嶺因而成為全球物種的“天然基因庫”,其中包括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華南虎朱䴉,獨葉草、紅豆杉、厚朴、珙桐等一大批珍稀瀕危的動植物種類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5000公頃。區內森林生態系統保持完整,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高等植物有184科684屬1680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24種。保護區內分布的脊椎動物有327種,其中獸類62種,鳥類211種,兩棲爬行類36種,魚類18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大熊貓、羚羊、金絲猴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36種。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占秦嶺大熊貓種群數量的三分之一,每2.5平方公里分布1 只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在這裡還多次發現毛色奇特的棕白色大熊貓,充分體現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保護區近年來被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GEF項目示範保護區,國內外專家多次前來考察,稱這裡為野生動物的樂園,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國務委員宋健於1994年6月親臨視察,稱讚這裡是中國西北部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歷史記載早在漢魏時期,歷史上著名的駱谷道從本區黃桶梁一帶穿行而過,魏蜀相爭多次用兵都經過此道。唐武德七年,復開駱谷道,成為長安與漢中、成都連線的交通樞紐。唐代皇帝李适、李儇為躲避戰亂,經此道去漢中。如今,火地壩、蒸籠場、騾子店等遺址殘跡猶存,歷史上著名的儻駱道從自然保護區西北部穿行而過,至今仍保存完好。

佛坪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帶,種群密度居全國之冠,野外遇見率最高。現存大熊貓的幾大隔離種群中,秦嶺的大熊貓代表了原始的類型,在外貌形態上是最漂亮的一族,被認定為秦嶺亞種。佛坪自然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保證了大熊貓自然狀態下的家園和“竹林隱士”的野外生存能力。秦嶺動物區系中的旗艦物種是大熊貓,而作為旗艦物種的保護效應,還保護了哺乳動物87種,鳥類340種。保護區由於地處動物地理上東洋界和古北界交匯地,棲息地優良,不但物種豐富,而且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區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潮濕的氣候,980—2904米高落差的海拔,造就了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帶,有高等植物242科777屬1769種,奇花異草,茫茫林海,構成了重巒疊嶂,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的旖旎風光。
主要景點有:黑龍潭瀑布、天板橋瀑布群、娘娘潭、老君潭、擎天柱、觀猴台、大樹王、大熊貓搶救繁育中心及散養場、花房子遺址。

現代管理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管理局經過20年的建設,各項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職工隊伍基本穩定,職工的業務素質普遍提高,工作責任心和榮譽感不斷增強。管理局堅持以保護管理為中心,保護、合理利用相結合,不斷探索自身發展的路子,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區內實現了無亂砍濫伐、無亂捕濫獵、無毀林開荒的“三無”目標,保持了連續20年未發生森林火災,保護了森林和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資源,為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做出了貢獻。

1、把宣傳教育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針對不同的宣傳教育對象採取不同的宣傳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公眾的自然保護和法制觀念。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保護管理體系。
3、強化內部管理機制。為加強對基層保護站的管理,實行了領導包片,科室包站。1996年出台了基層保護站定量化考核辦法,對保護站實行定編定員,經費包乾,將各項工作按責任目標層層分解和量化,每季度由局領導帶隊,各職能科室抽人組成考核小組,逐站逐項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經費包乾掛鈎,與個人利益相結合,獎優罰劣,按權、責、利進行兌現。
4、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保護。
5、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先後與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陝西動物所、西北大學、西北林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
6、正確處理保護與民眾生產生活的關係,促進自然保護事業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