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

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

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作品op.106號,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於1817-1819年。此時已經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了。此首奏鳴曲規模相當大,4個樂章的龐大結構以及最後一個樂章的賦格,使得鋼琴演奏家們遇到種種的困難。

創作背景

這首奏鳴曲獻給魯道夫大公爵。在給朋友的信中,貝多芬說:“這首奏鳴曲是在多災多難的環境下寫出來的,要為麵包而寫作,這是多么辛酸的事啊。。。”“我現在是一個窮困的遭到迫害和被輕視的奧地利音樂苦工。。。”“我經常感到絕望,並且想到死。我身體更加虛弱,眼看是沒有好轉的希望了。。。”

這部作品規模大,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勃洛多烏德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的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Hammerkavier)。

曲式分析

第一樂章

貝多芬畫像 貝多芬畫像

快板,降B大調,奏鳴曲式,結構龐大而充滿力度。第一主題擁有前所未有的交響性,本身就有強烈的對比。G大調第二主題柔和而又優雅,經過部比較長。展開部第一主題作卡農發展,顯示部有絕妙的高潮。

這個樂章宏偉壯麗,寫作風格已經接近浪漫派。洋溢著豐富的樂思和藝術構想濃厚稠密的織體極其表現手法遠遠地超過了當時最完善的鋼琴。貝多芬以往作品中的極其重要的音調成分也得到了嶄新的、獨創的改變,並在新的造型形式中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形象。

第二樂章

非常活潑的諧謔曲,降B大調,三段體。主題帶有一種晦澀和不安。中段是以降B小調出現的單純的主題,以賦格的形式發展。

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最後一首諧謔曲。他引如了一些多變的印象,音樂的表現夾雜著噩夢般的陰影,有一種處在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邊沿上的感覺,顯露出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希奇古怪的幻想形象,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樂章

持續的慢板,升f小調,瀰漫著憂鬱感,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一開始充滿哀傷,中間,G大調從天上投射下一束明亮的光束的感覺,這一部分再次變奏反覆。在展開部,第一主題的變奏在細微動態中象是籠罩著一層薄薄的輕紗,異常迷人。第二主題相比顯得低沉。

這是貝多芬天才的慢板樂章的又一個光輝範例,結構宏大、綿長,前所未有。它是貝多芬晚年孤寂的心情的一首悲歌,充滿悲哀的抒情與痛苦的吼聲,潛在一種崇高宏大、深情綿長、扣人心魄的震撼。。。

第四樂章

果斷的廣板,最慢板--斷然的快板。一開始是序奏,從快板轉為最慢板,再轉為快板,出現活潑的曲趣;再度以最緩慢的速度作宣敘調發展,然後進入主部。主部是果斷的快板,主題為賦格主題:“稍微自由的三聲部賦格曲”。

這個終曲由引子與雙主題三聲部賦格曲構成,通過音區、節奏、聲部關係等手段,進行寬廣的發展和創造,對位手法巧妙地營造了平衡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