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索夫氣候分類法

阿里索夫氣候分類法 蘇聯學者Б.П.阿里索夫1936年提出的以氣團地理型為基礎的氣候分類法,這種分類法首先根據氣團地理型的主要特徵,在每一半球上劃分出赤道帶、熱帶、溫帶和北(南)極帶等四個基本氣候帶,每一氣候帶盛行一種氣團。其次,考慮主要氣候鋒的季節位移,在基本氣候帶間劃分出三個過渡帶,即副赤道帶、副熱帶和副北(南)極帶,其盛行氣團因季節而改變。第三,在氣候帶內根據下墊面性質和大氣環流條件的差異,分為大陸型、海洋型、西岸型和東岸型等四個主要氣候型。在氣候型內按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可分為低地氣候與高山氣候兩個副型。

相關條目

斯查勒氣候分類法
斯查勒認為天氣是氣候的基礎,而天氣特徵和變化又受氣團、鋒面、氣鏇和反氣鏇所支配。因此他首先根據氣團源地、分布,鋒的位置和它們的季節變化,對全球氣候分為三大帶,再按桑斯維特氣候分類原則中計算可能蒸散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總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儲水量S和土壤多餘水量R等項來確定氣候帶和氣候型的界限,將全球氣候分為3個氣候帶,13個氣候型和若干氣候副型,高地氣候則另列一類。
可能蒸散量Ep系指在水分供應充足的條件下,下墊面最大可能蒸散的水分。Ep值主要取決於所在地的熱量條件,因此 Ep等值線分布基本上與緯線平行。根據世界13000多個測站的測算資料,對照圖4.45確定以Ep值為130cm這條等值線作為低緯度中緯度氣候的分界線,以Ep為52.5cm這條等值線作為中緯度與高緯度氣候的分界線。在三個氣候帶內,再以土壤年總缺水量(D)15cm等值線作為乾燥氣候與濕潤氣候的分界線。有的地區一年中有的季節很潮濕,有的季節則非常乾燥,則屬於乾濕季氣候型。在濕潤氣候中,又因土壤多餘水量R的不同分為三個副型。在乾燥氣候中也因土壤儲水量S的多少再分三個副型。此外,還有高地氣候一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