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蘭·德波頓

《哲學的慰藉》(Con solation 《旅行的藝術》(The

簡介

阿蘭·德波頓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
阿蘭·德波頓蘭·德波頓

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
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幸福的建築》和《身份的焦慮》。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他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數種語言,深得歐洲人文傳統之精髓他喜歡普魯斯特、蒙田、蘇格拉底,同樣喜歡旅遊、購物和談情說愛他左手小說,右手散文,在文學、藝術、哲學、評論中自由進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說思想豐瞻、才情縱橫;他的散文和評論又意象豐沛、妙筆生花
學校生活

人生經歷

阿蘭·德波頓8歲就被送到倫敦上寄宿學校,四年後全家人移居倫敦。 阿蘭·德波頓最早學的是法語,現在寫作以英語為主,同時通曉法、德、西班牙語。18歲入劍橋大學,正式學歷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他自稱大學時代只有兩樣追求:愛情和創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後者的成功,因而他深信失戀與文學是並行的。對學校的課程他一點也不感興趣,好在學業比較寬鬆,他有足夠的時間隨心所欲地博覽群書,自學成材。整個大學期間他主要依靠大學圖書館和附近一家書店,在那裡他父母給他開了一個賬戶,隨他自由買書(後來他買書之多令他父母后悔當初的慷慨)。
他讀書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為尋找一種表達方式,為此徜徉於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分析之間,上下古今求索,從中邂逅知音,產生共鳴,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裡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這樣,上大學不是為求學位,只不過提供他一個讀書的氛圍;而讀書不是為了日後求職,只是幫他找到自己獨特的創作模式。所以,他不願把他的寫作歸入任何一類:小說、歷史、哲學……最多能稱之為“隨筆”,以個人的聲音談人生的重大題材。

寫作歷程

德波頓是從1993年開始寫作的,他在各種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很多,23歲開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說體裁,以後兩部也是小說。但他寫小說力求打破講故事和表現情景的傳統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後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種人際關係後面的動力是什麼。他最喜愛的、能引起共鳴 阿蘭·德波頓的作家之一是普魯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擁抱逝水年華》是從文學通向哲學的橋樑,這本書使他名聲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學的慰藉》。如果說他的小說是寓哲學探索於文學創作之中;那么在這本書則是用文學筆法寫哲學。他以自己駕馭文字的才華把通常是枯燥晦澀的哲學思想寫得生動活潑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學從高頭講章拉下來,進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把自己的經歷和對藝術家、哲學家、思想者的觀點、看法融入於他的小說中。迄今為止,德波頓才華之旅的最後一站是《幸福的建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何況你的導遊是德波頓。全世界的人都在翹首期待這位當代英倫第一才子何時踏上新的旅程,又會是何等新奇的經歷。

作品出版年表

小說

1993年 《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
1994年 《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1995年 《親吻與訴說》(Kiss and Tell)

散文

1997年 《擁抱逝水年華》(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2000年 《哲學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2002年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
2004年 《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
2006年 《幸福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
2009年《工作頌歌》  2009年《機場裡的小旅行》

電視節目系列

《哲學:快樂的指南》(共六集)
《身份的焦慮》
《旅行的藝術》
《完美的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