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廠鄉,地處鄉政府西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4.6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62.4公里。東鄰新廠鄉窩羊村和西盟縣勐卡鎮永業村,南與西盟縣勐卡鎮永業村、永幫村山水相連,西與西盟縣勐卡鎮馬散村相連,北與緬甸佤聯邦和新廠村隔河相望。轄1、2、3、4、5、6、7、8、9、10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50戶,有鄉村人口3418人,其中農業人口3352人,勞動力21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64人。
全村國土面積25.94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8.9 ℃,年降水量19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小紅米、小米蕎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130 畝,人均耕地2.1畝,林地1238.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6.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2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130畝(其中:水田3005.3畝,旱地4124.7畝),人均耕地2.1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38.6畝,荒山荒地10957.7畝,其他面積19580畝。有林業、錫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基本實現了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42戶通自來水,有50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0%)。有737戶通電,有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7%、7%和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451戶(分別占總數的60%和53%)。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4.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18 輛,機車5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13畝,有效灌溉率為1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6.7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0.47萬元,占總收入的66.5%;畜牧業收入 51.93萬元,占總收入的13.8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75頭,肉牛71頭);漁業收入0.14萬元,占總收入的0.04%;林業收入20.79萬元,占總收入的5.5%;第二、三產業收入42.76萬元,占總收入的11.3%;農民人均純收入110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679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6人(占勞動力的3.6%),在省內務工49人,到省外務工27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50戶,共鄉村人口3418人,其中男性1855人,女性1563人。其中農業人口3352人,勞動力2120人。該村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3412人,漢族6人。到2006年底,有五保戶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 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4.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636戶,占農戶總數的74.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820.14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459人,距離鄉中學14.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18人,其中小學生459人,中學生5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13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農網改造”款207200元(人均61元)。有固定資產5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民各類項目補貼、村級財務收支情況、村級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2人,少數民族黨員102人,其中男黨員87人、女黨員 1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0個,共有團員27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在阿莫村五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村,總投資2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二是本村是集“邊、少、山、窮”四位一體的高寒山區農業村,所以經濟發展緩慢、村民總體經濟收入低下。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茶、小米蕎、小米辣等為經濟支柱,大力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