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哈薩雷

阿納·哈薩雷

阿納·哈薩雷出生於1940年1月,籍貫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著名活動家。

基本信息

印度反腐鬥士

阿納 哈薩雷1940年1月生於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作為印度教徒,他一生未婚,以甘地主義為宗旨從事社會活動。哈薩雷有不同尋常的個性,年輕時候就經常陷入冥想,所思所行都與他人有異。24歲那年他奉召入伍服役,居然一乾就是15年,39歲才回到家鄉――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西提村。面對飽受乾旱、飢餓和無知之苦的鄉民,哈薩雷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經過四處活動,他終於為家鄉建起了一所小水電站和一所鄉村國小。

生活的殘酷事實,引起哈薩雷的深入思考。他說,印度人民痛苦的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生於印度,而是因為政府的無效和官員的腐敗。對此自然不能聽之任之,但他認為,採用暴力手段也不可取,只能遵行甘地主義的鬥爭方式。後來哈薩雷成立了“人民反腐敗運動”這樣一個沒有任何黨派背景的組織,開始了他特立獨行的反腐敗運動。他的武器就是像印度國父甘地那樣,開展和平遊行、靜坐示威和絕食,迫使當局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

這些年來,哈薩雷著實取得過一些勝利:1995年在他主導的抗議運動中,由印度人民黨執政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不得不撤換了兩名涉嫌腐敗的部長;2003年他又迫使國大黨政府對4名在中央政府中任職的部長展開反腐敗調查。哈薩雷的行事方式使他成為印度政壇上一股特殊的力量,儘管印度兩大政黨都想利用他,但實際上他對兩黨都不留情面。

哈薩雷從4月5日開始的名為“堅持到死”的絕食運動,在媒體的關注下,很快在全國引發巨大的連動效應。在民意壓力下,辛格政府最終妥協,宣布接受哈薩雷的全部要求。

哈薩雷的“鬥爭”風光地結束了,但對於國內嚴重的腐敗現象,廣大印度人仍感到無計可施。他們認為,哈薩雷的抗議行動不過是讓腐敗官員懂得今後要更加小心而已。還有人質疑,用絕食的方式來強迫政府讓步,這本身也是對民主精神的違背。如果真想取得成效,印度目前的反腐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絕食反腐

印度新德里一群示威者2011年8月16日舉行大規模絕食罷工活動,抗議國內的腐敗現象、敦促政府修改相關法律。因活動組織者、印度國內的反腐鬥士、現年71歲的阿納·哈薩雷遭警方逮捕,使這次活動演變成全國性的抗議活動。雖然印度內政部長表示政府“並非限制和平民主的抗議方式”,但截至發稿時,印度已逮捕1400人,這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16日,在新德里舉行絕食抗議之前,哈薩雷被以“公然無視禁令”的罪名遭印度警方逮捕,將面臨為期一周的司法拘留。

哈薩雷被捕的訊息傳出後,他的支持者從新德里的四面八方擁向其關押地。抗議人群隨即遭到警方的拘捕。印度內政部長齊丹巴拉姆稱:“目前,警方逮捕了1000多名示威民眾,他們被看押在不同的地方。”齊丹巴拉姆還解釋說,政府“並非限制和平民主的抗議方式”,出動警力鎮壓只是因為抗議者拒絕遵守警方事先開出的條件。

對於逮捕哈薩雷的原因,印度警方解釋稱,此次示威活動的聚集地是新德里中心公園,且聲勢浩大,此地比較敏感,對各方影響較大,並沒有予以許可。經過協商,警方為哈薩雷的示威活動制定了多項限制條款,比如將示威活動限制在3天內,參與人數不超過5000人,但都遭到拒絕。

哈薩雷的被捕在印度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印度人民黨幾位成員16日發起燭光遊行,以表達對哈薩雷的支持。人民黨領袖亞凡尼對哈薩雷的被捕並不意外,他認為哈薩雷只是替罪羊,稱這是印度政府為鎮壓抗議活動不惜殺雞儆猴的做法。哈薩雷的助手之一、目前同樣在押的基蘭·貝迪稱:“他們逮捕哈薩雷是違憲行為,毫無民主可言。”對政府不滿的情緒也迅速擴散到印度全國範圍內,喀拉拉邦、旁遮普邦等相繼發生示威遊行。

示威活動的組織者哈薩雷是印度國內聲望頗高的社會活動家,自2003年開始,他為政府信息公開法案、合作社腐敗等問題一共絕食抗議7次,每次均以政府妥協而告終。由於他信奉“非暴力不合作”的處事思想,他被媒體譽為印度的“新甘地”。據《世界新聞報》稱,今年4月5日,哈薩雷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市中心,宣布開始無限期的絕食活動,要求印度政府重新審議修訂徒有其表的反貪腐法案——《公民監察法案》,加大對貪官腐敗現象的整飭力度。那次絕食持續5天,在印度各地引發強烈反響,最後以辛格政府的全面妥協告終。

安納·哈薩雷 - 政治主張

公民憲章、消除官僚主義對國家的影響以及依照《公民監察法案》建立“監察署”。

安納·哈薩雷 - 代表議論

安納·哈薩雷稱他如此行事的靈感來自於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而他正是印度“賤民”的代表人物。“這次行動證明了‘人民議會’高於‘在德里的議會’,而這正是安貝德卡爾給予我們的啟示,他編制了憲法,我們就是要為此奮鬥。”

為了印度農民和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哈薩雷將致力於選舉和教育系統的改革。“我們必須要改革選舉制度,我們必須要有否決權。選票名單上沒有我們想要的人,我們就要去拒絕。”他說,只有這樣才讓那些政客不得不去思考農民的苦難與工人的艱辛,並使他們為了工農利益不懈奮鬥。

哈薩雷稱,絕食運動給他最大的啟示是,他將不會再保持沉默,直到變化出現,他還表示將展開全國之旅,帶給印度“更多需要”的運動。

安納·哈薩雷 - 人物評價

安納·哈薩雷的絕食反腐敗抗議行動席捲全印度,其聲勢是印度獨立以來罕見的。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現象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印度司法機構辦事效率不高,懲治腐敗不力。所有這些問題集聚在一起,在安納·哈薩雷絕食反腐敗抗議行動的引導下得以大爆發。安納·哈薩雷開啟的絕食反腐敗抗議行動,將成為印度大多數貧困人群為自己爭取權益的一個機會。

“第二次革命”

印度反腐領袖哈薩雷的支持者 印度反腐領袖哈薩雷的支持者

印度政府被迫在反貪腐的示威海嘯前“低頭”。當地時間8月17日夜,政府決定允許示威領袖安納·哈薩雷帶領最多2.5萬名示威者進行為期15天的絕食,而後者的口號是“絕食至死”。90年前,“聖雄”甘地用這種方式反抗英國殖民者。諷刺的是,被稱“新甘地”的哈薩雷現在把同樣“戰術”用到了甘地曾經領導的國大黨身上,而且他被普遍看成正義的一方,擁有成千上萬支持者。印度《太陽報》18日打出激烈的標題:“哈薩雷的反抗相當於第二次獨立鬥爭”。哈薩雷本人則把他領導的絕食抗議稱為“第二次革命”。路透社的評論同樣用了相當嚴峻的語氣,該社寫道,反腐運動如同雪球愈滾愈大,成為幾十年來國大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如果不能遏制,恐將引發“印度版的阿拉伯之春”。

“絕食至死”衝擊印度

“遭受圍攻的印度政府向反腐怒火投降”,路透社18日這樣給印度政府允許哈薩雷舉行15天的絕食抗議定調。據印度報業托拉斯報導,在逮捕哈薩雷引發大抗議後,印度警方同意將位於老德里的拉姆里拉廣場作為反腐抗議人士進行絕食活動的唯一場所,直至9月2日,以此換取哈薩雷同意出獄。哈薩雷同意在絕食抗議過程中遵守法規,同時承諾示威人數不超過2.5萬人。哈薩雷原定於18日下午開始這場“絕食至死”的抗議,但由於示威地點未安排妥當等原因,絕食示威被推遲。

示威的浪潮大有席捲印度全國之勢,印度幾大電視台連日來幾乎全程直播,將各地的示威情況隨時展現在觀眾面前。法新社18日稱,印度首都見證了幾十年所未見的場面,數萬人在市中心舉行遊行,自發表達對蔓延到印度社會各個階層的腐敗的憤怒。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說,成千上萬印度人從17日開始聚集在新德里、孟買、金奈和一些小城市街頭,發泄對政府未能堅決打擊腐敗的無比憤怒。他們並非中堅活動分子,而是普通人——教師、學生和辦公室職員,他們不僅被腐敗激怒,也為政府企圖打壓他們抗議腐敗的權利而義憤填膺。

示威讓哈薩雷“反腐鬥士”的形象大放光彩。《印度時報》說,印度出現支持哈薩雷的海嘯。各大電視台則不斷在直播中以“印度人民與哈薩雷同在”、“制止腐敗”等標語作為標題。英國《金融時報》說,6個月前,哈薩雷不過是印度西部一個不知名的公民社會領袖,今天這名74歲的老人正在首都領導著他所說的印度“第二次革命”。全國各地的支持者尊稱他為“甘地式的人物”,努力在印度剷除腐敗和裙帶資本主義。哈薩雷的確將“聖雄”甘地的絕食形象複製得十分成功,他一塵不染的白色長袍和尼赫魯式的帽子讓人回想起反殖民鬥爭時期的領袖。

印度剛在15日慶祝了獨立64周年,現在為何陷入這么大的麻煩?雖然危機升級的導火索是警方16日為阻止哈薩雷示威而將其拘捕,但輿論一致認為,示威更是人們對腐敗不滿的宣洩。法蘭西24電視台的評論稱,貪腐已滲透印度社會,影響到生活每一層面,不管辦駕照還是護照,甚至讓警方發還被竊後查獲的失物,都需要送禮行賄。甚至有外國遊客稱,他們參加諸如“灑紅節”等印度傳統節日,也要向一些官員支付所謂的“過節費”。《紐約時報》18日稱,印度人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猶如結婚很久,都不清楚婚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了。

“他們依然在等待真正的獨立”,《印度時報》以此為題稱,這個國家一些人依然在等待一個自由的印度。自由鬥士們過去為民族自由而戰鬥,“現在哈薩雷正為成為腐敗奴隸的公民自由而戰鬥”。

印度總理辛格17日在議會講話中指責哈薩雷的絕食抗議是“企圖繞過民主”,但他的講話不時被反對派議員打斷,許多人大喊“可恥”。雖然現在與哈薩雷達成協定,但辛格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英國《每日電訊報》說,“絕食至死”在印度是一個敏感話題,因為甘地曾經以此來抗議英國人的統治。統治者擔心如果眼睜睜看著他絕食而死會引發大規模起義。時任印度總督韋弗爾1944年在日記中寫道,如果甘地死於獄中,“我將像(下令釘死耶穌的)龐修斯·彼拉多一樣遺臭萬年。”

“阿拉伯之春,印度之夏?”

作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一直是西方國家拿來敲打第三世界國家的樣板。英國《每日電訊報》17日在報導示威事件時還強調印度“與中國的不同”。

報導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社會變化之快前所未有。不同於中國,印度的繁榮和每年8%的增長主要源於國內消費和開支。雄心勃勃、堅定自信的中產階級在印度崛起。

不過在看待這起危機的性質時,一些西方媒體並沒有“留情”。路透社一篇題為“印度面臨阿拉伯之春之危”的分析文章被多家媒體轉引。該報導稱,青年和老人、窮人和富人,團結一致,走上街頭,無論印度哪個政黨執政,這都是一杯致命的毒酒。如果不能遏制,恐將引發“印度版的阿拉伯之春”。多數人並不認為印度會步北非和中東某些國家的後塵,但5個印度人中有一個在挨餓,幾乎一半國民屬於貧困人口,這都是騷亂誘因。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大多數時間為同一家族王朝統治。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題為“阿拉伯之春,印度之夏?”的報導說,“阿拉伯之春”是一出難以仿效的大戲,但“印度之夏”將同樣影響深遠。作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並沒有可要推翻的獨裁者,但示威者也在引發政權變化。印度政府治理正在發生改變,結束印度統治者掠奪國家財富而不受懲罰的歷史。卡達英文日報《半島報》18日題為“印度的革命”的社論稱,人民起義不僅僅發生在獨裁的阿拉伯國家,也可以發生在世界歡呼的民主國家。印度現在正處於發生自己的“阿拉伯之春”的邊緣。“埃及人”網站18日分析說,印度社會與阿拉伯國家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是開發中國家,貧富差距大,財富過於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社會分配不均,貪污腐敗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等。

印度示威和最近的一系列動盪還有一個共同點——社交網路均發揮重要作用。《印度斯坦時報》17日稱,這無疑是印度最大的網路社會革命。哈薩雷反腐運動利用一切通信技術,運動發起人和支持者淹沒了臉譜、推特、信箱、網路論壇和電話線。

不過,也有分析不認可“印度式阿拉伯之春”的說法。《華爾街日報》18日以“哈薩雷為何不是印度的阿拉伯之春”為題寫道,印度的反腐示威和席捲中東的人民起義吸引了世界的關注,但將它們混為一談並不公允。“阿拉伯之春”的驚人之處在於憤怒的民眾揭竿而起挑戰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權威政治制度,謀求過渡到民主制度。印度人上街表達失望幾乎和選舉一樣是印度民主的一部分,根據國際示威標準,他們的要求一點兒也不高。但兩者的確有一個共同的方面:它們的堅韌令當局大吃一驚,無人能夠判斷何時結束

印度懷疑美國是“幕後黑手”

對於這次危機,印度方面懷疑有“幕後黑手”。法新社18日以“印度發言人就抗議指責美國”為題稱,國大黨發言人暗示美國也許在挑戰政府的反腐示威浪潮中扮演了“某種角色”。美國國務院上周表示,華盛頓期待印度在應對示威時表現出“適當的民主克制”。國大黨發言人阿爾維17日說:“美國從未就印度的任何行動發表言論,這是頭一次,我們向其他人展現了民主道路,美國有什麼需要這么說?這引發疑問。”總理辛格17日在議會也暗示有外國干涉。他說:“我們現在是國際舞台上重要成員之一,許多勢力不希望看到印度在國際社會實現其真正的地位。”

不過,美國對此予以批駁。《印度時報》18日稱,美國17日表示支持世界各地和平表達和非暴力示威的自由,但指責印度“不準確的報導”製造華盛頓就印度反腐示威發表強硬聲明的印象。

印度議會上院18日以“盜用公款”罪名首次彈劾一名在職高等法院法官,用行動向抗議人士“示好”。但示威名單上又多了一類人,印度金融之都孟買5000名“飯盒人”要在周五停止向15萬名辦公室職員送便當,這是120年來的首次。據“印度矽谷”網站18日報導,一名68歲名叫阿赫塔爾的巴基斯坦商人受哈薩雷的啟發,將於9月12日開始在伊斯蘭瑪巴德進行絕食,向巴基斯坦的腐敗問題“宣戰”。

埃及阿因·夏姆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侯賽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時代,哪個國家出現大示威都不會令人驚訝。因為哪裡都存在社會問題,與“民主不民主”無關。印度的事情可能還會鬧大,因為那裡的情況比較複雜,真正的麻煩可能還在後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