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紐西蘭南島,總長逾600千米,走向北東,是東側的太平洋板塊與西側的印度 澳大利亞板塊在陸地上的分界線。由於南太平洋擴張脊的發育,使印度 澳大利亞板塊向北和太平洋板塊向北西方向運動,並產生方向相反的俯衝,即與該斷裂帶北端相連的海溝是向西俯衝,而與南端相連的海溝是向東俯衝,導致這兩個板塊的連線地帶變得不穩定,是現在的阿爾派恩斷裂帶產生的機制。但它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走滑斷裂帶,還兼有壓縮。現在看到的阿爾派恩斷裂500千米的右旋水平錯距,是白堊紀後長期活動的產物。第四紀以來阿爾派恩斷裂繼續活動,在地質、地貌上均有明顯的表現,其中以它的北延部分,魏魯斷裂最為突出。魏魯斷裂在過去2萬年來經歷了16次錯動,形成了一系列斷錯階地,水平總錯距為270米,垂直總錯距為11.5米。阿爾派恩斷裂帶不同分段,地震活動的強度和頻度有很大差別,但是從總體來看,至少從1840年以來,地震活動與該斷裂帶的關係已不明顯了。
穿越紐西蘭南島,總長逾600千米,走向北東,是東側的太平洋板塊與西側的印度 澳大利亞板塊在陸地上的分界線。由於南太平洋擴張脊的發育,使印度 澳大利亞板塊向北和太平洋板塊向北西方向運動,並產生方向相反的俯衝,即與該斷裂帶北端相連的海溝是向西俯衝,而與南端相連的海溝是向東俯衝,導致這兩個板塊的連線地帶變得不穩定,是現在的阿爾派恩斷裂帶產生的機制。但它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走滑斷裂帶,還兼有壓縮。現在看到的阿爾派恩斷裂500千米的右旋水平錯距,是白堊紀後長期活動的產物。第四紀以來阿爾派恩斷裂繼續活動,在地質、地貌上均有明顯的表現,其中以它的北延部分,魏魯斷裂最為突出。魏魯斷裂在過去2萬年來經歷了16次錯動,形成了一系列斷錯階地,水平總錯距為270米,垂直總錯距為11.5米。阿爾派恩斷裂帶不同分段,地震活動的強度和頻度有很大差別,但是從總體來看,至少從1840年以來,地震活動與該斷裂帶的關係已不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