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尼·馬格努松
阿爾尼·馬格努松出生於冰島——1685年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神學系並留校任教。
馬格努松教授生活優越,愛好廣泛,業餘時間痴迷於古籍研究。
生平事跡
1718年冬,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座別墅里,阿爾尼·馬格努松正愜意地坐在火爐旁閱讀報紙,當他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看到,冰島雷克雅未克一家古老的圖書館被一群“暴徒”搶劫的訊息時,不禁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用焦急的聲音沖外面的僕人喊道:“給我訂一張今晚開往雷克雅未克的船票。”那批存放於雷克雅未克圖書館的古老羊皮書,在他的眼中價值連城。 到了冰島後,馬格努松才發現事情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由於冰島長期處在丹麥的統治下,人民挨餓受凍,那些寫滿了古代神話故事和英雄傳奇的羊皮書,此刻已成了那群“暴徒”抵禦嚴寒的衣物,要想把這些散落各地的“衣服”一件不落、完好無損地收集回來,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起初馬格努松試圖用自己那極富感染力的“宣傳”來打動“暴徒”,說服他們主動將那些“對冰島文明非常重要”的羊皮書交出來,可長期處於異族奴役下的冰島人早已變得絕望、頹廢,人們只關心自己的死活,對他的那些“愛國”言論無動於衷。看著自己的同胞如此冷漠、麻木,馬格努松既難過又痛心。
馬格努松拿出自己的積蓄,開始在冰島四處收購羊皮書。雖然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買回來的只是一堆堆被人當做衣物甚至裹腳布、變得又髒又臭的“破爛”,但在馬格努松的眼裡,這些“破爛”卻比鑽石還珍貴。
1722年,馬格努松將第一批經過修復的羊皮書裝進35隻大箱子,讓一條帆船託運到哥本哈根,可這條船卻在中途沉沒了。
馬格努松大病一場,病好後他變賣了位於哥本哈根的別墅,繼續他的收集工作。但沒過兩年,這筆錢也花光了。一貧如洗的馬格努鬆開始嘗試用自己的勞動換取羊皮書,幾年時間,他“掙”回了半屋子的“衣服”。但他知道,仍有幾件非常重要的“衣服”還沒有買回來,那就是關於北歐神話的最原始和最重要的記載—詩集《埃達》。
一天,馬格努松經過一個農舍時,看到一位農婦正坐在陽光下縫補幾件已變成褐黃色的“衣服”。他湊近一看,不由心跳加速:這幾件“衣服”正是他尋找已久的《埃達》……這時,他才意識到,為了將這些散落於冰島各個角落的羊皮書從一個個“搶書賊”身上“扒”下來,他已用去了整整10年時間。
馬格努松將羊皮書運到丹麥,存放於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在他看來,這裡應該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了,但1728年10月,哥本哈根發生了一場大火,大火燒掉了半個街區,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也未能倖免。雖經全力搶救,羊皮書還是燒掉了三分之二。這場大火對馬格努松的打擊是致命的,兩年後,他去世了。
二百多年後,1944年6月17日,冰島擺脫了丹麥的統治。重獲自由的冰島人立即意識到,馬格努松的收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而這些收藏中尤以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埃達》最為珍貴。從1945年開始,冰島政府就不斷向丹麥索討馬格努松的收藏,經過26年的不懈努力,1971年,丹麥政府迫於各方壓力,只得同意將羊皮書歸還。
1971年4月,當幾隻老式大木箱從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運出後,丹麥所有的旗桿都降下了半旗。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當第一批羊皮書在軍艦的護送下抵達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港口時,冰島舉國歡騰……冰島政府專門為這批無價之寶成立了一個研究所,研究所坐落在冰島大學校園內,名為“阿爾尼·馬格努松研究所”,以此紀念這位以一己之力拯救冰島文化、歐洲文化的偉大學者。
真實性值得懷疑
關於阿爾尼··馬格努松的事跡僅見於李淺予所做的文章《一個人的拯救》 ,除此之外再沒有有關阿爾尼·馬格努松的資料。此篇文章首發:《城市快報》2008.12.5,然後被轉載於:《讀者》2009年第4期、《青年文摘》2009年第2期(紅版)、《格言》2009年第5期,應為作者的創作。
在百度百科關於《埃達》的詞條中寫到:由於種種原因,這批珍貴的手稿長期留在哥本哈根,直到一九六一年才重新送回冰島。由於它的重大學術和文化價值,冰島和丹麥政府都不敢用飛機運送,他們專門派船運輸,並有軍艦護航。手稿本抵達雷克雅未克港口時,碼頭上萬頭攢動,歡聲雷動,冰島人以節日的歡樂來慶賀國寶的回歸。
明確指出,《埃達》是1961年運回冰島的,並非1971年。意思是這批文物最少在1961年即被運回,雖然有在1971年又運回的記載,但是時間上並不緊湊了,因而關於阿爾尼·馬格努松的地位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