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電影

阿爾及利亞電影是在戰爭中誕生的。1957年,有組織的反殖民主義武裝鬥爭開始三年之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線就建立了第一所電影學校。他們認為電影是戰鬥武器,是和殖民主義電影對抗的力量。阿爾及利亞以前有不少殖民主義影片,它們是為種族主義服務的。

阿爾及利亞電影

內容

1920年,美國法國開始在這裡拍攝影片。1947年起,法國人建起製片廠,拍攝了一批有關生活、文化、旅遊的短紀錄片。1957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電影培訓學校,開始拍攝民族武裝鬥爭的短片,主要有R.伏几埃(法)的《阿爾及利亞在燃燒》(1959)、M.拉克達?哈米納的《人民之聲》(1961)和《茉莉花》(1961)。1962年獨立。1967年成立國家電影工商局和紀錄片處,主管電影攝製。1969年開始將法國人壟斷的製片及發行業收歸國有,直至80年代,是唯一把電影製片和發行控制在政府手中的阿拉伯國家。1965年成立本?阿克努電影學院和電影資料館。1974年成立視聽藝術協會、電影工作者工會和電影、電視俱樂部。1962~1971年生產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人民解放運動、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爭電影”(或稱“聖戰者電影”)。紀錄片主要有M.拉克達?哈米納的《阿爾及利亞,第一年》(1963)和《該死的黎明》(1965)。故事片主要有法國導演J.夏爾比的《如此年輕的世界》(1964,描寫戰爭中的傷殘兒童,獲1965年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獎);M.巴基亞的《夜晚怕太陽》(1965,描寫阿爾及利亞民族資產階級的思想與生活);M.拉克達?哈米納的《奧雷斯山上的風》(1966,在坎城國際電影節獲獎,描寫普通家庭的民族意識覺醒);S.里亞德的《道路》(1968,描寫集中營中與侵略者作鬥爭的地下組織)、《塔哈爾檢察官》(1969);A.托爾比的《被跟蹤的人》(1969)、《打開秘密的鑰匙》(1971);A.拉赫迪的《鴉片和棍棒》(1970)等。
 1971年11月阿爾及利亞進行土改,政府要求電影反映革命。此後,一批青年人拍出有關農業革命的故事片,被稱為“青年電影”。它們重新解釋了解放戰爭,揭露封建制度的束縛和落後習慣勢力的影響。主要有M.布阿馬利的《燒炭工》(1972)、《遺產》(1974);A.托爾比的《努阿》(1972);D.達瑪爾奇的《幸福家庭》(1973);S.A.馬齊夫的《黑色的水》(1970);哈米納的《十二月》(1972)、《齋年紀事》(1975)、《沙漠的風》(1982);S.里亞德的《南風》(1975)、《一個陰謀的剖析》(1978);M.阿盧瓦赫的《奧馬爾?加特拉托》(1976);拉?梅爾巴赫的《掠奪者》(1976);拉赫迪的《幻想國里的阿里》(1979);T.穆夫梯的《阿爾及利亞的麻雀》(1979);K.比恰拉的《血的命運》(1979)等。1983年,導演D.烏齊爾、B.布格曼和M.格拉爾的《形形色色的案件》表現了土改等社會政治問題,受到廣泛重視。阿爾及利亞年產各種影片12部。年輸入法、英、阿拉伯及社會主義國家影片100多部。1986年有影院700多家。

配圖

所屬分類

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