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阿方斯·貝蒂榮 阿方斯·貝蒂榮的人生頗為坎坷不平。家貧,他小時候便多次被迫退學。因為個性倔強,他在工作時曾多次被老闆炒魷魚。
一直到20多歲時,四處流浪的他才在巴黎警察局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一個毫不起眼的檔案管理員。也許是機緣巧合,生性孤僻的他,在這個枯燥無味、處處塵封的檔案室里卻是如魚得水:這裡雖然工薪低微,但這裡卻沒有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更沒有現代人那些勾心鬥角、踩著別人往上爬的“辦公室政治”;里卻有大量從犯罪現場收集到的物品,這些物品里,都隱藏著一個個錯綜複雜的犯罪故事,尤其是在放大鏡下,當看到那些烏漆漆的指紋,竟然會呈現出種種非常美妙的、迷宮似的花紋時,這就足夠讓這位性格內向、百無聊賴的貝蒂榮沉浸其中、樂在其中的了。
過許多年的勤奮研究,貝蒂榮終於逐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指紋記錄資料庫,還建立起一個初步的指紋分類系統。這一切工作,終於產生了第一個成果。1882年,法國警方利用他的指紋庫資料與一個謀殺案現場的血指紋比照,順利地找到了疑兇。他因歐洲第一個用指紋證據來解決謀殺案件的人而一夜成名,而他的身份,也從一個臨時工晉升為正式的警察。
可惜的是,貝蒂榮畢竟是讀的書少,缺乏深厚的學術根基和學術思維,所以,他一直未能對指紋學有更深入的研究。而對刑偵實務工作的熱愛,卻使他的研究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後來,他又發明了一種方法用來鑑別罪犯:測量、記錄11種數據——譬如左臂的長度(從肘部到中指尖)、兩臂伸展的寬度、左手中指和小指的長度、左腳的長度、右耳的長度,腦袋的直徑、長、寬度,坐高和站高,眼睛的顏色、身體的特徵(如傷疤、痣等),正面、側面的肖像,再加上右手的指紋。用這種測量的結果去鑑別“誰是真兇”,據說,其誤差率只有2.86億分之一。
1983年,法國警方試行這種“貝蒂榮人身測量法”,一年之內,就抓獲了300多名重犯。於是,歐洲各國警界也紛紛採用這種方法來破案。
不過貝蒂榮也乾過壞事,19世紀末最有名的種族政治事件,猶太人德雷福斯間諜案,由於貝蒂榮提供了錯誤的刑偵技術鑑定,導致德雷福斯被判終身監禁。
1914年2月13日,阿方斯·貝蒂榮逝世於瑞士明斯特林,享年60歲。
成就
阿方斯·貝蒂榮
1880年10月28日,富爾茨醫生在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研究和發明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肉眼看不見的、由毛孔的油和汗產生的“隱性指紋”顯影。
他曾在日本用這種技術使一個小偷落網,因為他在窗框上留下了一個看不見的指紋。但馬上,就有一個叫赫謝爾的官員出來爭辯道:他早在擔任孟加拉某地的行政長官時,就已運用過“指紋鑑定”的方法來揭穿了許多冒領養老金的騙子。他憤憤不平地說:他才是指紋鑑定技術的發明者。
正當英國的學術界吵翻了天的時候,貝蒂榮,這個巴黎警察局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卻早就悄悄地取得了一項世界領先的成就——據說,他早在富爾茨和赫謝爾二人對指紋產生興趣的幾年前,便已積累了幾千張從犯罪現場找到的和從疑犯身上取得的指紋記錄卡片。
這個事實,使他無可爭議地被公認為全世界的“罪犯指紋鑑定之父”。
影響
在當代的的世界上,指紋鑑定,可以說已成為現代司法公正的一條堅強支柱。再沒有什麼東西,能比發現“兩個人不可能有相同的指紋”這一點更能大大地促進刑偵科學的發展了。追根溯源,阿方斯·貝蒂榮在這門科學上雖然失敗了,但毫無疑問,他卻是這門科學偉大的先驅者。
雖然現代刑事偵查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指紋證據依然在破案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貝蒂榮也被全世界公認為“指紋鑑定之父”、“西方刑偵技術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