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造像

阿彌陀佛造像

阿彌陀佛造像“阿彌陀佛”造像位於紫帽山南麓的鐵灶山(又稱秀林山),它的刻鑿年代應是宋、元時期。 右邊一尊大勢至,同樣露足立於蓮台上,左手下垂作“與願印”,右手屈臂向上,手掌向前作“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這三尊石雕造像屬淨土信仰,主尊“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作為接引念佛的信徒往西方淨土的“接引佛”。

清源山阿彌陀佛造像

清源山阿彌陀佛造像位於清源山彌陀岩,1961年5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正年間(1341~1367年)依岩壁雕鑿而成。造像為立姿,高5.00米,寬2.00米,厚1.10米,頭結球髻,面龐豐潤,右手下垂,後面依崖建一四方攢尖頂石室加以保護。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石佛周身粉刷貼金,年久剝落,1982年重修時再次貼金。石室西側立一元代修建岩室的紀事碑,簡化字甚多,為古代碑刻少見。
阿彌陀佛造像

紫帽山阿彌陀佛造像

“阿彌陀佛”造像位於紫帽山南麓的鐵灶山(又稱秀林山),它的刻鑿年代應是宋、元時期。造像共三尊,分別雕鑿於三塊獨立的花剛岩石上,佛像高1.8米,寬0.7米,佛像周圍鑿為龕形。中間一尊是“阿彌陀佛”。漢譯“無量壽佛”,頭頂作螺紋髮結,身被通肩,露足立於蓮台上,左手當胸,掌中似有金蓮台,表示接引眾生往極樂世界的座位,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左邊有一尊“觀世音菩薩”,露足立於朵雲上,雙手上下相迭放於小腹前,手握念珠一串,此佛俗稱念珠觀音。右邊一尊大勢至,同樣露足立於蓮台上,左手下垂作“與願印”,右手屈臂向上,手掌向前作“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三尊造像的周圍還有幾塊巨石,刻有用“華嚴經”、“法蓮華經”等編纂的偈頌句以及佛陀向信徒們發下的立誓願文。
這三尊石雕造像屬淨土信仰,主尊“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作為接引念佛的信徒往西方淨土的“接引佛”。據《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解釋:釋迦牟尼在舍衛國柢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講了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的佛主叫“阿彌陀”。“阿彌陀”原名叫法藏,是一個國王,他聽佛就法之後,拋棄了王位,發願修行,出家當了沙門並發誓說:“如果我能成佛,那所有的人,只要他一心信奉我,念我的名字,願意投生到我的國土,我都接引他們。”
西方淨土信仰產生於東晉時期,唐代創立淨土宗又叫淨土教,其傳播途徑大多依附天台守和禪宗,宋代淨土宗相當興盛,其影響深入民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並給日本淨土教以很大的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