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壩羌寨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單位,明清碉樓古建築,阿壩羌寨碉群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茂縣、汶川縣。這裡有“碉樓海洋”的美譽。這裡自古就是多民族活動的舞台,是我國民族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歷史積澱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民族、歷史、考古等科研價值。川西高原現存的高碉近千座,大多建於康熙、乾隆年間。這些高碉千姿百態、聳立如林。平面形狀有的呈四角形或五角形,有的呈六角形或八角形,有的呈十一角形或十三角形;若從碉功能予以分類,主要有軍事防禦碉、預警烽火碉、土司官寨碉、鎮妖降魔碉,另外還有紀念碉、風水碉和家碉、界碉。藏碉和羌碉造型大同小異一一羌碉的四角碉頂部靠後部有升起的照樓,而藏碉的四角碉四角頂端作尖角聳立。特點
阿壩羌族碉群分布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主要有桃坪羌寨碉樓、鷹嘴河寨碉樓、布瓦村碉樓。桃坪羌寨位於理縣桃坪鄉,海拔高度1500米,東外為農田,南臨雜谷腦河及國道317線,西北緊靠增頭小河。桃坪羌寨建成時間較早,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城堡式建築。其中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均為石木構築。民居高大、寬敞且層次分明,戶戶相連。寨內的巷道寬窄不一,蜿蜒曲折,神秘莫測。地下水網四通八達。鷹嘴河寨位於茂縣黑虎鄉,寨子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山脊上,西面為懸崖,懸崖下為鷹嘴河,寨子因此而得名。東面為緩坡地,海拔高度2727米,距黑虎河谷垂直距離約200米,山脊約長280米,寬約20~60米,在此範圍內集中修建有碉樓5座,另在距北100米的緩坡地上有保存較完好的碉樓2座。其中四角碉樓2座,六角碉樓2座,八角碉樓2座,十二角碉樓1座。或為單獨修建,或與民居結合。碉樓群周圍有羌族民居和廢棄的建築遺址,碉樓群北側山脊的盡頭有羌族宗教場所並建有祭塔。民居、建築遺址、碉樓、祭塔連為一體,為一處別具一格的古老羌寨。布瓦村碉樓位於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該村地處岷江河以西的高山地帶。“布瓦”的含義是黃泥土峰。49座碉樓分布在東西長4000米,南北寬3000米範圍內的三個自然村落中。碉樓平面原有八角形、六角形、五角形及四角形等。現存的黃土碉樓及石碉樓均為四角形。黃土泥碉樓基礎均為石片砌成,碉身為黃土夯築,形體下大上小,內置木質樓架,頂有帶斗栱木質建築以蔽風雨,底部辟門一道,高2.1米,寬1.64米。每層四面牆正中開“T”形小窗做瞭望射擊孔。碉樓高18~20米不等,底邊長4.5米,寬6.4米,牆厚0.74米。黃土碉樓群互為犄角,構成完整體系,平時貯藏糧草,戰時瞭望防禦,歷經數百年風雨,仍保存完好。阿壩羌族碉群從質地分有黃土泥碉、石碉,從形狀分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碉,是研究了解我國古碉建築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阿壩羌族碉群歸入第五批——直波碉樓。阿壩羌寨碉群,時代為“明至清”,類型為“古建築”,分布於汶川、理縣、茂縣,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直波碉樓。已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屬於汶川縣的,主要是布瓦村碉樓,位於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黃土碉樓45座,均為四角碉。碉身為石片砌,高1.6米,寬1.5—1.7米,碉身為當地豐富的黃泥土夯築,整體下大上小,內置木質斗拱。共7至9層不等,每碉第一層底部東牆中部開一門,高1.8米、寬0.9米,第四層東牆中部及第五層南牆上各開有一道小門,高1.4米、寬0.8米。每層均開有1—2個豎長方形或小三角形的瞭望孔,孔高0.2—0.3米,寬0.1—0.2米。
石砌碉樓4座,其中八角碉和六角碉已毀,五角碉和四角碉尚存,為明、清時所建成。此種碉均用石塊或石片為材料,用小石塊楔縫,黃色粘土羼合草為粘合劑,搭成上小下大高4米到數十米不等的截頂錐體。碉牆下寬上窄內直外斜略帶收分逐層壘砌,內置橫樑隔成數層,橫樑同時亦起支撐拉扯的牆筋作用。
碉,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之際盛行於川西北高原,據《史記》載:“居山依止,累石為室”之“邛籠”指的就是碉房。早期為防風防盜,關畜貯物住人的民居,其後不斷演變為官寨碉、界碉、風水碉和戰碉。官寨碉,是其權力的象徵,戰時成為避難藏物之處;界碉為分界地的地理標誌;風水碉造型奇特美觀,形體較小,建於村寨附近用於驅魔鎮邪,保境安民;戰碉雄偉高大,多建在交通要道,山樑隘口,間溝交叉處或視線開闊地帶,以燃狼煙、鳴槍炮、吹號等形式報警,傳遞信息等。戰碉有單個或數個相連,互為犄角,首尾呼應,構成了極其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而布瓦黃土群碉均包羅萬象,它填補了我國民族戰爭史、建築史的空白,它歷經數次地震後仍巍然聳立。
布瓦黃泥群碉在我省僅存一處且分布集中,土碉和石碉數量共達49座之多,時代上下連綿2000多年。依山勢成南北分布。布瓦黃土群碉巍峨雄偉,高聳雲天,牆體光滑如削,稜角筆直分明。分為八角碉、六角碉、五角碉、四角碉等。布瓦黃泥群碉是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族建築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建築明珠,是羌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是川西北羌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凝聚,是羌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