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矛盾概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 477平方千米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 655平方千米劃給阿拉伯人建立阿拉伯國,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由阿拉伯數個國家發動了以消滅以色列為目的的阿以戰爭。阿拉伯國家非但沒贏反讓以色列吞併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 2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並失去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占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 268平方千米。以色列周圍國家積極發展軍力,使以色列人被感不安。以色列決定先發制人摧毀來自四周的威脅。1967年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同時還占領了6 000多平方千米的埃及西奈半島、1 600平方千米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薩走廊,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占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千米寬的狹長地帶。這樣以色列不僅奪回了被阿拉伯國家占領的土地,還占領了想消滅以色列的那些國家的土地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定,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占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吞併。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占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占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薩走廊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阿拉伯國家當初破壞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又輸了幾場戰爭,不可能讓以色列輕易讓步。
阿以矛盾的由來
中世紀末期,西歐各國商業迅速發展。移居在那裡的猶太人有許多從事商業活動,由於同當地資產階級發生競爭而受到排擠,大批猶太人被迫流亡到東歐和北美各國。19世紀初,東歐國家也開始排猶。在沙皇統治的最後幾十年里,在俄國經常發生有組織屠殺猶太人的事件。歐洲猶太資產階級受到排擠後,為了尋找出路,於19世紀末打起“猶太民族主義”的旗號,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他們號召散居在各地的猶太人重建猶太國家。1897年,他們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大會,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從此有志復國的猶太人就開始終從當地人手中購買並開發祖先居住過的地方的土地。1917年《貝爾福宣言》發表後,猶太復國組織內部一部分人曾主張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應該團結阿拉伯人,反對歐洲帝國主義。但這一主張在後來的猶太組織代表大會上被否決。從此,猶太復國主義者完全選擇了不與統治者直接對立的方案實現其復國計畫的道路。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國際聯盟於1922年決定把巴勒斯坦作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統治期間, 大批猶太人為了逃脫迫害從世界各地遷來巴勒斯坦定居。猶太人的數量增加的很快,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滿。英國人開拾對猶太人的移入進行限制, 而在德國大屠殺的背景下很多猶太人死也要進入祖先居住過的地方。猶太人數增加很快。美、英和俄為爭奪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進行了連續幾年的激烈鬥爭,最後於1947年11月在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英國統治結束後,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國面積1.12萬平方千米;猶太國面積1.49萬平方千米;耶路撒冷及其郊區(約158平方千米)實行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委任統治終止之時猶太復國組織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
這個分治決議的通過,使阿以矛盾進一步發展。因為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約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按照分治決議得到的領土只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人口只有60萬,不足總人口的1/3,面積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6%,並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帶。聯大分治決議通過不久,即遭到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的強烈反對,他們發表聲明堅決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而戰,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阿拉伯聯盟5個成員國(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在國內人民反猶鬥爭的推動下,於當年5月15日分別出兵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就這樣爆發了。以色列是為生存而戰,阿拉伯聯盟顯然是為政治而戰, 戰爭持續到1949年1月初,最後阿拉伯國家戰敗。經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和耶路撒冷的西半部,戰爭中有近百萬阿拉伯人被以色列侵略者逃出家園,流落在附近的阿拉伯國家。
之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先後發生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小規模的流血衝突和暴力事件則不計其數。通過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侵占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轄區、加薩走廊、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總計6.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這些原本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除西奈半島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埃以和約》後歸還埃及外,其餘仍被以方占領。
長期以來,阿拉伯人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一直持反對態度,他們反對《貝爾福宣言》,反對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當以色列國於1948年宣告成立時,阿拉伯國家就想用武力消滅它,因而導致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爆發。1967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開展武裝鬥爭反對以色列。1968年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重申了過去阿拉伯國家對待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政策,那就是“摧毀猶太復國主義”“把猶太復國主義者從巴勒斯坦的領土上趕出去”。經過一次次的戰爭,以色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戰勝了比自己大數十倍的阿拉伯國家。但戰爭是解決不了雙方的矛盾的, 和解應該是雙方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