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弼

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就曾讚譽道:“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明清時代,蕪湖不僅是全國漿染業中心,還是與松江、蘇州、鉛山和景德鎮齊名的全國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所染產品更是熱銷海內外。創造這個商業傳奇的是一位名叫阮弼的徽州人。

家道中落 棄儒習賈

阮弼,字良臣,安徽歙縣岩鎮人,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商人家庭。其祖輩家業富冠鄉里,傳至阮弼父親時仍稱富饒。其父生平持家素以仁義為本,好善樂施,平日鄉里村外若有人家生活出現困難,阮家常慷慨解囊給予支援。凡有左鄰告急、右舍哭窮者,其父向來都是求者不拒一一施錢,並且不急於催促還貸,有的窮苦人家還免於還貸。久而久之,借貸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借光了阮家全部的儲蓄。沒現銀鄉親們來借錢怎么辦呢?阮父想出了一計“妙招”——典當家具器物,可是借錢的人實在是太多,即使典當了家中全部物件仍然不夠。無物可當鄉親們來借錢怎么辦?阮父又想出一法——借別人家物品去典當。久而久之,借貸的人把他的仁義視為愚蠢,紛紛不還錢,阮父沒辦法不得不也借起錢來,借東家還西家,甚至欠了數百兩的“樂施”債,偌大的阮家就此破敗。

阮弼出生時,家道已然中落。因為家庭窘迫難以支付私塾學費,阮弼僅讀了幾年書就不得不棄儒學醫。儘管只念了幾年書,但他天資聰敏,勤奮好學,過目不忘,一日能記數千言,“蓋與大司徒鮑公同師,鮑公掃然自下”(汪道昆《太涵集》)。可跟著鄉里的赤腳醫生學了一段時間醫術後,阮弼發現市面上醫生很多,競爭太大,於是學醫也沒有成功。一再碰壁之後,阮弼無奈地對天哀嘆:“蒼天啊!我想成為一位飽學之士,無奈家窮無錢請老師,飽學之士這輩子做不了啦!蒼天啊!我想做一名優秀醫生,奈何醫術百試千驗,一不驗則殺人,優秀醫生這輩子也成不了啦!”發泄一番之後,阮弼想到了離鄉學做生意。於是信誓旦旦地向父親請求說:“鄉親們大多出外經商,不少都致富了。我們家目前還欠了幾百兩銀子的債,為何我們甘受貧困卻不去經商?再這樣悠然下去,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兒子請父親籌備些經商資本,我要去闖出一番事業來!”於是,阮弼帶著全家的寄託和希望,開始了創業歷程。

立足蕪湖 漿染帝國

腳踩舊布鞋、懷揣油紙傘、肩背破布囊,阮弼踏上了成就他“漿染帝國”的江城蕪湖之路。選擇蕪湖,不是因緣際會的巧合,而是他深思熟慮的選擇。蕪湖位於長江中下游,是四大米市之一,商旅雲集,舟車輻輳,交通發達是其選擇蕪湖之一。商旅絡繹不絕,每天上萬種商品在蕪湖集散交易,以此可以知曉各種貨物價格貴賤,商情靈通是其選擇蕪湖之二。在蕪湖安頓下來之後,阮弼開始做起了一些染色業小本生意。因為他講求信譽,注重質量,不但受到了顧客的青睞,而且還能妥善處理好與同行關係,得到了同行的尊重。同時,他還留心觀察市場行情,靠其靈敏的商業嗅覺發現蕪湖各行業雖然牙行林立,唯獨染色紙業尚未立有牙行,於是便向各牙行毛遂自薦管理染色紙業,成了染色紙業的主導者。阮弼迅速鳩集各染色紙業販運商,籌集生產資本,合併一些小的染色紙作坊,把染色紙業做大做強,積極提高產品質量,他還制定了染色紙行業條規及轉運販賣規定。在阮弼的精心管理經營下,他的染色紙業取得了極大地發展,產品熱銷長三角各地區及全國各地。

經營染色紙業取得成功有了資本積累後,阮弼便開始經營漿染業。明代的棉布生產大多出於手工,棉布質量的好與壞,決定於紡織和漿染技術的高低;而漿染的好壞又決定於“碾石”質量的優劣。蕪湖大小荊山所產碾石最佳,阮弼依靠資金雄厚,囤積了大量優質碾石。同時阮弼還注重改進漿染技術,提高漿染質量,所以他家所染布帛、絲綢,質量高,顏色鮮、種類多。由於阮弼生產的漿染產品使用了先進的漿染技術和染料生產技術,很快吸引了各地的紡織商人,他們紛紛將布帛運往蕪湖加工,這樣又無形帶動染料的快速生產,一些較為特殊的染色如“銅綠”、“銀硃”等顏料生產迅速擴大。

此外,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考慮到當時“購者爭得采,利歸染人”,阮弼心裡便琢磨想:“何不在蕪湖設立染色局,由染坊主共同經營?這樣既可以節省運輸費用,獲利也會更多。”於是積極遊說各染坊主,很快染色局就成立了,阮弼的漿染業經營效益大增,各染坊主獲利也比先前大增,在此基礎上於全國各商業“要津”處設立多處漿染分局。在阮弼與各染坊主取得共贏的同時,各染坊主也一致推選阮弼為漿染行業總會會長,“升降贏縮莫不受成”,以圖在阮弼的領導下,賺取更大經濟效益。在阮弼的帶領下,他的漿染業“五方爭購者益集其所,轉轂遍於吳、越、荊、梁、燕、豫、齊、魯之間”,行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海外。阮弼“不操利權,亦猶之乎百穀之王左海”,儼然成為一個“漿染帝國”,蕪湖也一舉成為全國的漿染業中心。

身系家國 好善樂施

阮弼經商致富以後,發揚徽商好善樂施的優良傳統,積極造福鄉里,報效國家,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徽州和蕪湖兩地人民愛戴,以至被尊稱為長公。

析產均分,提攜鄉人。阮弼在蕪湖開創“漿染帝國”後,立即派華車良駒回徽州老家接來老邁父母,衣則錦絲綾羅,食則美味佳肴,住則華屋廣廈,行則華車高轎,享盡人間富貴。阮弼不僅孝敬父母,還善待兩兄弟。他把自己全部家產均分為三,兄弟三人各得其一。看到長子如此分產,阮弼父母欣慰之餘仍勸道:“兒啊,你不必如此分家呀,你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辛苦打拚得來的,你兩兄弟衣食無憂就已然知足了,幹嗎還要均分呢?”阮弼二弟三弟覺得也不好意思,紛紛辭謝說:“大哥你一人在外打拚,我們兄弟二人既沒出錢也沒出力,怎么能和你平分呢?萬萬不可啊!”阮弼不為所動,最終均分家產兄弟三人各得其一。阮弼一人富了以後,還積極提攜鄉人,幫助鄉鄰共同致富。“業儒,則佐之儒;材可賈,則導之賈;能獨立,則授貲而薄其息;能從游,則授糈而冀其成。”幫助宗族親戚、鄉親里人不遺餘力。

組織鄉團,率眾御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倭寇越過浙江突襲徽州,又北上逼近蕪湖。當時蕪湖沒有城池防禦寇賊,地方官束手無策,官兵們爭相逃竄。蕪湖全城百姓危在旦夕之際,時年已滿54歲的阮弼振臂一呼,倡議商民壯丁成立保鄉團,阮弼又率領眾人殺豬宰牛祈神,並仰天發誓道:“倭寇是猛虎嗎?人們尚能赤手活捉,何況還能用飛箭射殺。而今倭寇氣焰雖然囂張,但功力已窮盡了,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就一定能把它剁成肉醬以謝天子。”兇悍的倭寇偵查到沒有城池的蕪湖商民早有準備,嚴陣以待,嚇得連夜逃跑了。

倡築城垣,捐修道路。明萬曆二年(1574年),倭寇再次進犯蕪湖,強搶財物而去。蕪湖官民人心惶惶,各方強烈要求修築蕪湖城垣。但築城之費從哪裡來呢?地方官想到了“長公”阮弼,請他捐資“扶義倡公”。這時已年過古稀的阮弼積極回響政府號召,倡議在蕪商紳捐資報效,並率先捐出重金,於是乎城內的商民士紳紛紛回響,三個月之內就將城牆砌築起來,並且固若金湯。後來,阮弼又帶頭捐資修築了蕪湖的4座雙層樓城門和3座便門,並且獨資興築了蕪湖西門城樓。蕪湖縣長為了表彰阮弼的巨大功績,特將蕪湖西門城樓命名為“弼賦門”,以示褒獎。此外,由於蕪湖縣城至南陵官路道途險阻,阮弼捐出重金並倡議商賈捐金,鋪路甃石,功成後路成坦途,極大地方便了商旅行人。其他義舉,諸如設廠施粥、修橋鋪路等不勝枚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