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枕頭饃

阜陽枕頭饃

阜陽特產枕頭饃又稱阜陽大饃。又稱阜陽大饃或大卷子饃,系阜陽飲食業的特產。存數日之久,不霉不硬,實為旅行食用佳品。

阜陽枕頭饃

簡介

阜陽特產枕頭饃又稱阜陽大饃。每個長約1市尺、寬約半市尺,重2——3斤,堪稱饃中之王。其饃焦金黃,厚約半寸,香酥爽口;饃瓣潔白,層層相包,濕潤柔筋,乾而不燥,耐嚼而又鬆軟,存數日久不霉不硬。
枕頭饃是阜陽特產之一,又稱阜陽大饃或大卷子饃,系阜陽飲食業的特產。每個長約1-1.5市尺,寬 約0.5-0.8市尺,厚約0.3-0.5市尺,重約2-6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製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乾不燥,耐嚼而又鬆軟。存數日之久,不霉不硬,實為旅行食用佳品。

史志記載

“枕頭饃”(是阜陽特產,又稱阜陽大饃、大卷子饃。它長約一尺,寬約五寸,重達三至六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製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濕潤柔筋,雖乾不燥,耐嚼而又鬆軟。存數日之久,不霉不硬。 ——摘自《阜陽地方志》

“枕頭饃”的由來

阜陽的枕頭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南宋初年“順昌之戰”(阜陽古時又稱順昌)

阜陽市清真洪記枕頭饃的傳人洪亮軍
,正值新麥登場,一來為了堅壁清野,二來為了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使用新麥做成大饃帶入城內,宋軍每日發一個,餓時削一片充飢,困時枕頭而臥,因此又稱枕頭饃。民間更為具體的傳說:
順昌之戰時,劉錡率領的八字軍有兩萬多人,城記憶體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麵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烀麥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劉錡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一日晚,傳說金軍已到白沙窩。劉錡與陳規一道,到城牆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正在走著,見一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便俯身悄問:“你吃什麼?”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劉錡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既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劉錡接過來湊近燈亮一看,原來是個大饃,掰一小塊嘗嘗,味道甚佳、連道:“好、好、好!”那士兵見將軍如此稱讚,隨道:“將軍若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你蒸兩個送來。”劉錡大笑:“兩個怎夠用的?”笑罷他與陳規便同那士兵小聲攀談起來。這個士兵名喚劉柱,家住在城東劉家寨,聽說金兵要打順昌城,便參加了民軍。離家時,他爹怕兒子受餓,即蒸上了這種枕頭饃,讓他卷進被包里,沒想真的派上用場。劉錡和陳順聽他這么一說,心中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戶都連夜蒸製枕頭饃,送進城內勞軍。四鄉為了支援宋軍抗金,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麵,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至宋軍營盤,劉錡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與陳規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矣!”於是傳令,每日一人一饃,餓時解飢,睡時作枕,從此士氣大增。
順昌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劉錡率領的八字軍以不滿二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十餘萬。枕頭饃成就了劉錡抗金的勝利,成就了阜陽歷史的輝煌,也註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從那以後,做枕頭饃便成了阜陽人一樁獨特的手藝,流傳至今。
這種大饃為什麼喊枕頭饃呢?追溯起來還真大有來歷哩。
在順暢之戰時,劉錡率領的八字軍有兩萬多人,城記憶體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麵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烀糧子兒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劉錡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
一日晚,待說金軍已到白沙窩。劉錡與陳規一道,到城牆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正在走著,見一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便俯身悄問:“你吃什麼?”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劉錡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即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劉錡接過來湊近燈亮一看,原來是個大饃,掰小塊嘗嘗,味道甚佳、連道:“好、好、好!”那士兵見將軍如此稱讚,隨道:“將軍若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你蒸兩個送來。”劉錡大笑:“兩個怎夠用的?”笑罷他與陳規便同那士兵小聲攀談起來。
這個士兵名喚劉柱,家住在城東劉家寨,聽說金兵要打順昌城,便參加了民軍。離家時,他爹怕兒子受餓,即蒸上了這種枕頭饃,讓他卷進被包里,沒想真的派上用場。劉錡和陳順聽他這么一說,心中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戶都連夜蒸製枕頭饃,送進城內勞軍。
四鄉為了支援宋軍抗金,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麵,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至宋軍營盤,劉錡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與陳規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矣!”於是傳令,每日一人一饃,餓時解飢,睡時作枕,從此士氣大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