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界首刺繡屬民間平針繡品,在色彩上講究大紅、大綠、大紫,用以金銀線,配以黃、紅、綠等色彩的綢緞,飾以各色金屬片和金絲穗,使繡品更加完美精緻。繡品多用於家居生活、日常用品、服裝鞋帽的裝飾。界首刺繡的工序為先選料,即選布、選線,然後在布的某個位置,或用筆勾畫出所繡的圖案,或將剪紙圖案貼在布上套繡,其技法為平針上繡法和下繡法,上繡法為平針上下走線,下繡法為平針左右走線。界首刺繡以劉蘭英為傳人代表,她的繡品既繼承了北方的粗獷、質樸、大氣,又融匯了南方的細膩、流暢、生動,被專家稱之為“藝苑獨秀”,作品有《五福拜壽》等。
歷史淵源
早在戰國時期,界首建有莘城,彼時刺繡工藝品已開始盛行,有出土的戰國墓葬品金絲線繡官服和衣物為證。此後,民間藝術繡品融南北之風格,盛行於這片沃土。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水上交通的發達,界首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這一時期繡品以戴氏三姐妹的各類繡帽、繡鞋為著,被稱之為“戴家繡品”。新中國建國以後的繡品更加完美精緻,延續了大紅、大綠、大紫的傳統用色,綢緞、飾品用料講究對稱,作品涉及鞋面、鞋頭、衣服、手套、枕頭等,深受人民民眾喜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界首刺繡傳承人代表劉蘭英的繡品,集南北繡藝之所長,被專家稱之為“藝苑獨秀”。2006年,劉蘭英收界首的張卉為徒,2007年,劉蘭英收太和縣的教師苑玉玲為徒,其女兒張紅霞也在學習母親劉蘭英的繡藝。迄今,界首民間刺繡形成了以劉蘭英、苑玉玲師徒為代表的平針與布藝結合繡派。界首刺繡藝人主要分布於西城、舒莊、代橋、顧集、泉陽、光武等鄉、鎮、辦事處的二百多個村莊。界首刺繡針法繡技影響至河南省周口市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臨泉縣等地。
基本內容
界首刺繡歷史悠久,是我國北方民間平針與布藝結合之繡種,其在唐、宋時期已形成特有的風格。2010年3月,界首市文化館起草《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界首刺繡)》,梳理了刺繡藝人主要分布區域、繡品的配色特點、工序選料,以及自抗日戰爭時期以來界首刺繡四代傳承藝人。界首民間刺繡作為鞋帽、圍嘴、香包、手帕、肚兜、領口、被面、門帘、床單、枕面、衣服等日常用品,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廣泛的套用價值,成為蚌埠本地乃至皖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瑰寶。
基本特徵
一、構型元素
界首民間刺繡脫胎於傳統農耕,取材自花鳥、蟲魚、鳥獸甚至自然景觀,戲曲傳說等形象,構圖是以線為主,線面結合,力求意境、情境、神似三者相得益彰,描述百姓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體現對子嗣綿長、平安吉祥、百年好合等的嚮往。繡品中採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種類,構圖豐滿嚴謹,以平繡為主,線面結合,花邊用金線連線,突出色彩的視覺感,構型意向上主要由植物、動物、人物三種題材結合。
(一)植物元素
蓮花、梅花、石榴、牡丹自古是民間美術的常用題材。蓮,在宗教中是純淨的象徵,又因蓮蓬多子,往往取其多子多福的寓意,加之“蓮”在漢語裡通“連”,所以又可寓意“連年”。梅花的花瓣造型本身即具有裝飾性,又因“梅”通“美”,民間吉祥圖案往往用喜鵲和梅花並置,即意味著“喜上眉梢”。石榴果實繁密,迎合了古人多子多福的祈盼,也是另一個民間美術中常用的吉祥植物題材。
(二)動物元素
界首自古以來農耕發達,人們生活淳樸簡單,刺繡中動物形象的選題也濃郁淳樸,比如龍鳳、金魚、貓和麒麟瑞獸。
龍鳳乃中華象徵性圖騰,歷經時代變遷和歲月洗禮,在中華文化中沉澱下特殊的地位。界首刺繡作品中的龍鳳圖案,構圖上呈配合對應或互補之勢。龍體現男性的威武陽剛,鳳代表女性的婉約柔美,用以寓意婚姻和諧,吉祥富貴,在婚嫁用品中為多見。魚字通“余”,所以多取其音,造型中常與蓮搭配,如《金魚戲蓮》這個繡品,是想表達連年有餘、富貴長樂的吉祥寓意。
二、技法特徵
界首刺繡針法上,有挑花、架花、纖花、緞面繡花、布貼繡花等。這些針法表現力強、流行很廣、用途廣泛、適應性強。其工序為先選料,即選布、選線,然後在布的某個位置,或用筆勾畫出所繡的圖案,或將剪紙圖樣貼在布上套繡,其技法為平針上繡法和下繡法,上繡法為平針上下走線,下繡法為平針左右走線。
挑花:類似編織法,又稱“鋪花、撇花”。是按不同布的經緯線路朝左右兩個方向平行運針的一種針法;針碼的長短可隨著紋樣大小而變換,繡出的花紋里圖案一樣,正面和背面一陰一陽,深淺變化相反,常用於袖口、領邊、邊飾、角花等。架花,有固定的“十”字針法,按布的經緯三、四根紗拉一對角,每兩針形成一個斜十字,這種繡法表現力強,用途廣泛,常用於各種大小繡品的裝飾及帳簾、領單、床搭等。
纖花:又稱“漏花”、“兩面花”、“裡面花”,有固定的“一”字針碼,從一點起,可順著布紋或以45度的角向八個方向用單線來回挑制而成,適用於繡品中的邊飾和角花,或作主體圖案的填充用。
三、色彩特徵
界首刺繡多以民間平針繡品呈現,繡品多關乎家居生活、日常用品、服裝鞋帽等的裝飾,講究大紅、大綠、大紫,並配以金銀線的設色,施於黃、紅、綠等色彩的綢緞上,飾以各色金屬片和金絲穗,使繡品色彩濃烈,完美精緻。
主要價值
界首刺繡以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體現著當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北方人陽剛爽朗而樸實的性格特徵,對研究我國北方民間刺繡文化,乃至中國民間刺繡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瀕危狀況
半個多世紀以來,界首民間刺繡靠傳承人口傳心授,幾乎沒有任何文字型系和資料。一方面,伴隨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料和生活景況發生改變,尤其是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商業日漸發達,如刺繡這樣的民間手工藝過去作為休閒娛樂的形式存在,繡品的數量少、形制傳統、缺乏創新,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競爭,正逐步面臨著萎縮和消亡;另一方面,手工刺繡也正面臨現代審美觀念的衝擊,傳統節日、婚嫁慶典已很少使用它,出現了新興的裝飾類型,如插花、燈飾、印刷畫、十字繡等,且刺繡本身受到手工製作的限制,老藝人年事已高,學習刺繡藝術的新生代又未成氣候,傳承技藝面臨考驗。
保護措施
對界首民間刺繡的保護,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界首政府曾撥1千元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培訓刺繡技藝骨幹。
近些年,文化部門已開始重視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萎縮消亡的現狀,安徽省文化廳相繼頒布了幾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試圖從法律和法制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從活態化傳承的角度,每年定期召開界首刺繡藝人聯誼會,建立專門的刺繡藝術保護委員會,大力支持舉辦各種類型的刺繡展覽、展示活動,籌措資金,每年定期舉辦刺繡藝術培訓班,這些都是促進界首刺繡藝術的繁榮發展的有效措施。
2005、2007年,界首市文化局共投資2期2萬元人民幣,用於舉辦刺繡作品展,以及民間刺繡資料的收集、整理、彙編工作,並於2010年,申報阜陽市“非遺”項目。
界首刺繡以劉蘭英為傳人代表,她的繡品既繼承了北方的粗獷、質樸、大氣,又融匯了南方的細膩、流暢、生動,被專家稱之為“藝苑獨秀”,作品有《五福拜壽》等。1985年劉蘭英的繡品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展獲優秀獎,《人民畫報》、《安徽畫報》、《美術雜誌》等刊物均有刊登,中央電視台、安徽電視台均做過專題報導。2009年,劉蘭英應邀赴澳門展演、講學,其繡品深得澳門公眾和國內外遊客的喜愛,澳門及國內外媒體均進行了宣傳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