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埠

關埠

關埠鎮位於汕頭市區西北部,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 土厚、 水豐。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汕頭、潮陽、普寧、揭陽、潮州五市在這裡交接。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9.76萬。轄43個自然村。關埠古港,如今已成了初具規模的內河運輸港口,現時,有客貨運碼頭,作業區2個,最大靠泊能力100噸,倉庫2座,容量2100噸,堆場1座,面積580平方米,容量1000噸,年貨物吞吐量2萬多噸,客運量15.76萬人次。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裡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農產品、山貨和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

基本內容

簡介

關埠鎮位於汕頭市區西北部,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有了這地理上的因素,關埠很自然地在有史以來就成為榕江平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活動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這個歷史重鎮被列為潮陽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進入21世紀,關埠又一躍成為廣東省中心鎮。這個地位的確立,無疑是一個“推進器”,它將推動關埠乃至榕江片地區經濟的發展。

關埠港

關埠關埠

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裡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農產品、山貨和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人肖鳴琴在關埠港建立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城,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等地,人貨皆由電船運輸,關埠港口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逾10萬人次,關埠港一派繁榮景象。民國初,實業家陳堅夫又修築加固關埠港碼頭,增購電輪24艘,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各地銷往練江平原各鄉鎮的工業品及建築材料,也多數在關埠港上水,在埠內集市交易,關埠成了萬商雲集的鄉鎮商埠。

關埠古港,如今已成了初具規模的內河運輸港口,現時,有客貨運碼頭,作業區2個,最大靠泊能力100噸,倉庫2座,容量2100噸,堆場1座,面積580平方米,容量1000噸,年貨物吞吐量2萬多噸,客運量15.76萬人次。

優勢與基礎建設

優勢產業

關埠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全國聞名的水稻高產鎮,耕地面積1940公頃,山地720公頃。是市水稻高產區,還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龍眼為大宗。至2000年已連續8年實現水稻年畝產超一噸的紀錄,有“高產狀元鎮”和“潮陽糧倉”之稱。關埠又是汕頭、潮陽的“三高”農業示範鎮,優質果、蔬菜、水產養殖、蟹草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全鎮有種植業1.1萬多畝、養殖業2649畝。農業整體效益比過去大大提高,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約 1.49億元。

伴隨著農業的一路凱歌,以抽紗、服裝、建材、塑膠、家具、皮具、皮鞋和藤、竹、草加工等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工業企業在關埠漸成星火燎原之勢。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63家、家庭作坊1800多家,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06萬元。在這些家庭手工業中,又尤以抽紗和藤竹草工藝最為普遍,近幾年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花色品種的不斷創新,產品在東南亞、歐美一帶暢銷不衰,年出口額大幅增加,僅抽紗工藝品年出口額占全市一半以上。

潮陽素稱“建築之鄉”,關埠建築行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鎮300多支建築施工隊伍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闢了施工領域,年建安量在2億元以上。鎮建築行業的“大哥大”——市第五建築總公司通過了ISO9000國際認證,2006年在關埠本地創稅109萬元。

農業、家庭手工業、建築業三大傳統產業撐起了關埠經濟的大半江山。2007年,關埠鎮委、鎮政府又提出要充分發揮關埠榕江岸線長、小碼頭多的優勢,通過規範管理,搞好配套建設,以小碼頭帶動流通業、運輸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區域優勢的專業市場,使關埠成為大米、建材、化肥等生活、生產資料的集散地,搞活流通,帶動商貿業發展。鎮委鎮政府希望以此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關埠經濟發展後勁。

基礎建設

關埠特有的歷史、地理、人文優勢,曾成就了它在榕江片作為重點鎮的位置。

今日,關埠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關埠汕頭、潮陽、普寧、揭陽、潮州五市市區距離在20至40公里之間,且水陸交通便利。但優勢若不利用,優勢就不會變成財富。在稍有一點資金積累後,關埠人開始了基礎設施建設。把進出鎮區的四條主幹道鋪築成混凝土路面,並建設了關埠汽車輪渡碼頭、關埠客運站。而今,300多輛客貨運輸車輛穿梭於關埠與廣州、深圳等地之間,110多艘船隻在關埠與汕頭、揭陽之間來來回回。運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帶動了本地商貿業的發展。

在鎮區,作為榕江片通訊樞紐的郵政郵電大樓拔地而起,首期開通程控電話1萬門。35千伏和110千伏輸變電站為家家戶戶送去“光明”。在興建了4 家自來水廠後,2007年又動工投入榕江片區供水工程關埠供水管網的配套建設,以解決民眾的“飲水難”問題。教育方面,現有的關埠中學,即市第四中學,是榕江片唯一的完全中學,面向五鎮和其他地區招生。

關埠人也不乏規劃意識。1994年請來專家編制總體規劃,完成了“九圖一書”編制工作,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將從4.1平方公里擴大到11.94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關埠在海陸空交通所占的優勢。關埠與潮汕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已完工的廣梅汕鐵路支線從關埠過境,並設客貨站台;橫跨榕江兩岸的第二跨海大橋將在關埠選址建設。立體式的交通網路與中心鎮地位的確立,將為關埠的發展插上振飛的翅膀,也必將輻射帶動榕江片的全面發展。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9.76萬。轄43個自然村。1912年後至1951年稱潮陽縣第八區,1952年改稱第十六區,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8年改稱關埠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土厚、水豐。關埠豬苗聞名潮、普、揭三縣。有磚瓦、貝灰、木器、漁網、織席、抽紗、洗熨、工藝美術等43家企業。建築隊135個。有中學4所,國小26所,衛生院1所,衛生所7間。?鎮區在市區西北23公里。人口0.37萬。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在村前建門辟關。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後簡稱關埠。北臨榕江,聚落呈不規則帶狀分布,多貝灰結構平房。有磚瓦、貝灰、木器、漁網、織席、抽紗及建築等企業。是榕江中下游農副產品集散地,日趕集者達萬人以上,主要商品有日用百貨、五金交電、針織成衣、塑膠製品、乾鮮副食、竹木家具、農副產品等。豬苗交易甚盛。有碼頭,班船通汕頭市區、榕城。後金公路經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