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二哥

關二哥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關鳳,關羽之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人物簡介

關羽(160?-220),字雲長,本字長生,并州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漢族。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的佳話。

對其評價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相關傳記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鏇,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歷史地位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鏇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築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里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於關羽的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台殿閣共達三百餘間,為遊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在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三國戲”熱,許多著名的劇種都有相當數量的“三國戲”和“關公戲”。以京劇為例,148出“三國戲”,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齣。再以關羽家鄉運城的蒲州梆子為例,“三國戲”有記載的88出,其中“關公戲”就有十八出。在舞台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棗,長髯飄拂,威武氣概。即使是在《走麥城》里,他也照樣英雄本色有增無減。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為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台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台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人物特徵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依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關羽有美須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特別疼痛,華佗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面食肉飲酒,神態自若。

他對士大夫非常驕矜,與同僚關係也不太好。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及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也欣然接受。而糜芳、傅士仁、潘浚都與關羽有隙。

家庭情況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鳳,關羽之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索(此為戲曲中人物,史中無載),關羽三子,關羽失荊州後在鮑家莊養傷,諸葛亮南伐孟獲時才歸軍,作先鋒。

孫:

關統,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裔:

《三國志》裴注中言,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人物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乾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翼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皆用作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信仰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於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他們同樣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關二爺”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鋪。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關羽還被民間封為文武財神中的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

台灣信仰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效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承襲此說法。

國外名聲

在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據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為數眾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為學問與生意之神。

悼念詩歌

《關羽》

品三國見關雲長,讀罷掩卷淚沾裳。

五關六將尋兄義,大水七軍克敵強。

漢相議遷離許地,吳將偷渡向襄陽;

搏虎一世輕犬死,函中首級猶自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