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在旬邑縣職田鎮馬家堡子村成立,隸屬中共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委領導。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中共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委(駐旬邑縣職田鎮馬家堡子村)為了開展革命宣傳和豐富邊區軍民的文化生活,在習仲勛書記和霍維德專員的親自關心下,從陝西省委“七月劇團”調來馬襄和李娥夫妻連同王瑞榮三人,又從機關幹部和勤務兵、農村自樂班中抽調能演戲的人,組建了“關中劇團”。馬襄抓全盤,李娥負責事務和秘書工作,王瑞榮安排業務。骨幹有黨啟錫、張醒民、陳萬哲、王瑞福、王瑞發、王自忠、趙金璋、劉振海、焦進善、劉進民、趙興娃(雲峰)等。當時有一副舊戲箱,除上演古代戲《櫃中緣》、《三娘教子》、《舌戰群儒》等劇外,還上演了趙伯平、楊公愚和張劍穎創作的現代戲《大上當》、《抓壯丁》、《黃花崗》等劇目。
作品
民國二十九年,國民黨封鎖邊區,旬邑縣城國民黨軍隊不斷到邊區邊境騷擾,劇團生活困苦,少數不堅定分子離團。劇團轉移到關中分區新寧縣政府所在地襄樂鎮時,只剩下十二人。專署三科長師源接受指示,對劇團進行了整頓充實。調國小教員杜繼威、王志勝、孫廉等到團,實行團委集體領導制。杜繼威任支部書記兼宣傳股長,負責對內教育,對外宣傳工作;王瑞榮兼秘書,負責行政事宜;王志勝兼生活大隊長和總務主任,負責生活和經費管理;王愛民兼劇務股長,負責排練和演出工作;孫廉兼會計。骨幹人員有黨啟錫、陳萬哲劉振海、趙雲鋒等。民國三十年春,關中分委從陝西省委“七月劇團”調來程波濤任團長,王瑞榮任副團長。不久,何志德接任團長。民國三十一年春,嚴一農(韓學禮)接任團長。調進的藝術骨幹有楊文經、梁彥肖、王志岐、穆旺(崇章)、王明富、劉掌印、賈連成、范玉丁、胡振西、傅文民等。除陸續上演趙伯平、楊公愚、張劍穎、馬健翎等創作的現代戲外,還上演張劍穎修改整理的古代戲《串龍珠》、《破寧國》、《八件衣》等,深受關中分區四縣一特區人民民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