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康年

閻康年(1933.5.6 ~ 2011.12.12),我國著名科技史專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曾多次到劍橋大學和貝爾實驗室進行訪問研究。

簡介

閻康年教授簡歷

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英國Unio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的榮譽教授(2007-2010)。

1933年生於山東蓬萊,195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曾任北京航空學院教師和北京工程機械研究所工程師,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近現代物理史、科技史和科技革命的研究,獲得過中國科學院的自然科學二、三等獎,中國科協科技史圖書一等獎、中國圖書獎、中科院課題國家政治思想工作一等獎(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香港文匯報等聯合舉辦的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就獎,中科院研究生院優秀課程獎和科學史所學術委員會稽所務會議一致決定給予獎金和獎勵,為院士叢書《人類認識世界的五個里程碑》一書獲得國家二等獎的五位作者之一,獲得國際傳記聯合會20世紀成就獎和銀質獎章,2000年首屆牛頓世界--中華讀書報十本最佳圖書獎,中科院、基金委和科技部共同推薦“改革開放以來64本最佳科普著作”中的兩本書等。

他在1988-1989年作英國科學院王寬城獎學金在劍橋大學的研究員(fellow,以下同),1994年先後在美國的史密森研究院和美國物理研究所作訪問研究員。1994和1998年兩次到美國的貝爾實驗室訪問和調研。他的主要著作有《盧瑟福與現代科學發展》、《牛頓的科學發現與科學思想》、《熱力學史》、《原子論與近現代科學》、《萬物之理》、《卡文迪什實驗室與現代科學革命》,《卡文迪什實驗室——現代科學革命的聖地》、《貝爾實驗室——現代高科技的搖籃》、《卡文迪什實驗室成功之道》、《貝爾實驗室成功之道》和《通向新經濟之路——工業實驗研究是怎樣托起美國經濟的?》、《R&D——企業的原動力》等專著,合著院士叢書的《人類認識世界的五個里程碑》和《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簡史》,發表文章約250餘篇。

學術論著

多年來,他主要從事近代科學史的研究,其主要著有:

《牛頓的科學發現與科學思想》

《盧瑟福與現代科學發展》

《熱力學史》

《原子論與近代科學》

《通向新經濟之路--工業試驗研究是怎樣托起美國經濟的》

《貝爾實驗室成功之道》

《貝爾實驗室——現代高科技的搖籃》等。

觀點

在中科院開設有《科學技術史講座》,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頗有其獨到見解。

1. 科學的定義:閻老師認為,科學是實證與邏輯相結合的公理化體系。這意味著,科學是基於實驗的,重視數學推理的,看重懷疑精神的,體系知識。

2. 科研方向的重要性:閻老師認為,對方向的正確把握,成就了卡文迪許實驗室和貝爾實驗室的巨大輝煌;而正是對新方向的把握不當,使貝爾實驗室在9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丟失優勢。小布拉格對佩魯茲的知識便是遠見的表現。閻老師很欣賞楊振寧說的:選擇一個正確的、剛開創的方向,你將發現這裡滿地是黃金。

3. 科研指導與科研環境:閻老師非常讚賞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學術氛圍——領導“永不指導科研”,而是在挑選“right man”,並創造適合科研的自由而寬鬆環境。

4. 企業的研發:閻老師非常看重研發的作用,認為中國企業的出路在於提高原創能力,提高研發能力;美國的AT&T, IBM,GE等都以對科研的投入而著名。

註:上過閻老師的課,讀過他的書,大有豁然之感。能在忙碌之外,享受一場盛宴,令人難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