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茶道

簡介

閩南茶道為閩南茶文化精髓,閩南茶道保留著古中國的茶道。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是茶藝,它包括:環境,茶葉、茶水、茶具、火候。而做為閩南茶文化精髓的閩南茶道已經具備以上的五點要求。

閩南茶道五要素

第一、環境

茶道講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彥曾說:"構一小房,相傍山齋,內設茶道,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這敘述的是古代文人騷士追求的清寂餬口。閩南人則愛鬧中取靜,擇街邊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廳堂一角,擺下茶几,數人圍坐,會友聊天,洽商生意;講究的廳里茶几周邊,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現代沙發。跟著餬口水平的進步,很多人在廳里布置了很多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致。萬石植物園內有很多茶室,有在樹蔭石凳,有在寺廟庭院,隨遊客興致,擇席而坐,邊品著邊觀嘗天然,交談情心,十分得意。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為清雅。"茶人之家"為王震題寫,它是福建省茶葉學會、省、市茶葉進出口公司以及萬石植物園合辦的品茶"沙龍",供給烏龍茶的各種極品,廈門名點。遊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詩句:"洞口木棉飄墮葉,石頭石笑引流泉。捲簾遙岫層層出,望海輕帆片片懸。"回顧回頭廈門"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漸進佳景,其樂無限。

第二、茶葉

茶以新為貴,優質茶葉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閩南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它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形狀光彩青褐,故稱"青茶"。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烏龍茶經沖泡後,口味醇厚。閩南人多愛選擇安溪的"鐵觀音"。

第三、茶水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由於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明代許次經在《茶疏》中說:"精茗,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過去的廈門,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嶼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來水,因海堤建設,北溪引水至廈,經沉澱除污,加上煮沸,都變成軟水,符合泡茶對水之要求。

第四、茶具

閩南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桌球大小,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有藝術賞識價值。

第五、火候與湯候

茶道講究火候與湯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是非與湯候有關。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有水有茶,不可以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是說品茗,必須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閩南的品茶行家燒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燒沸,謂之嫩;水開過頭,謂之老。用沒有燒開的水泡茶,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不能盡數浸出咖啡鹼、胺基酸、維生素等,茶湯不鮮美。水燒過火,使溶解於水中的氣體不斷排出二氣化碳,同樣地茶湯缺乏鮮爽味。若用回燒的開水泡茶,茶湯會有"熟湯味"。燒水過長,水分蒸發過多,開水中的鹽類物質含量相對增加,特別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的相對增加不利於健康。所以,廈門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時間不宜過長,以3一5分鐘最相宜,泡得過長,茶湯內的多酚類會增加,帶有苦澀味。所以,廈門人泡茶,有"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之說。實在,沖泡烏龍茶兩泡便棄之真有點可借,一般可沖泡三四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