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對人的尊稱。敬辭,稱對方。多用於書信中。
2、具有顯赫的地位、尊嚴或價值的人——用作對某些高級的顯要人物(如羅馬天主教主教、國家的統治者、大使、總督)的尊稱或稱呼;泛指對人的敬稱。
歷史記載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陛下”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閣下為仆稅駕十五日,朝觴夕詠,頗極平生之歡。”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閣下廷試第一,不可謂無佝;樞密入相,不可謂無位;年逾七秋,不可謂無壽,不於此時有所建白,更待何時?”
來歷
很多人對“陛下”、“殿下”、“閣下”等稱呼並不陌生,這些都是尊稱,但既然是尊稱,為什麼叫“下”呢?人們都是以“上”為尊,“皇上”怎么成了“陛下”呢?
原來,從這些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后、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詞語解讀
這個用法在中國古代也時常用到。和“殿下”、“陛下”具有同類的引申意,但不像這二者一樣所指對象是稱定的人物(王子、國王)。
它也是一種尊稱,原本是用於稱呼有地位的男士的,因為只有達官貴族才有“殿”、有“陛”(王座前樓梯旁的欄桿)、有“閣”,而且其所在位置總是高高在上使人仰視的,因此“閣下”可解釋為“我在您的‘閣樓(亭台)’之下”。
作為引申意,“閣下”這個詞後被廣泛用作對有一定地位者的尊稱,中國武俠小說中亦可常見這個稱呼。但是今天若在現實中這樣稱呼他人會有諷刺或詼諧的意味。在外國文學作品或影視中對男士這樣稱呼一般也是在十九世紀以前尤其是中世紀,那時人們的等級觀念還較強,稍有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人都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較強的自尊心。這種用法不知是哪個翻譯家率先使用的,後來就成了習慣。
現在這類詞一般很少用這個詞,只有時對少數政府高官用到,如“(尊敬的)總統閣下”、“總理閣下”、“王子殿下”、“女王陛下”等等。還有一個尊稱“足下”,詞意結構也是這類的,意為“我在您的足下”,中國古代常用。
至今,“殿下”、“陛下”等詞,只用於帝制國家中。一般國家只用“閣下”表示尊稱。
留意“總統閣下”、“總理閣下”、“王子殿下”、“女王陛下”等詞,不一定作第二人稱,也可用作第三人稱。以英語“Excellency”為例,作第三人稱時,稱作“His Excellency”或“Her Excellency”,作第二人稱時,稱對方為“Your Excellency”或只說“Excellency”。翻譯作中文裡,一律譯作“閣下”。例如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回歸前的政府公文中,即使對象是全澳民眾或個別澳門人士,作第三人稱時,仍會以“閣下”來尊稱葡國總統、總理、議會議長等人物。
敬重稱謂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套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區別聯繫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是臣僚謁見帝王時所處的地點和位置。後來,可能是臣僚們為表示對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種稱謂。因為臣僚們見帝王常用陛下一詞,慢慢就轉變成了對帝王的尊稱。
“殿下”一般是對太子、親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稱。他們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故有此稱謂。
“閣下”一詞盛行於唐代,當時是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等等,故以閣下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