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型比藏鼠兔小,體長135毫米左右,耳較小,耳長約20毫米左右,前足五指,爪粗長,後足四趾,爪細長。夏毛背部暗黃褐色;耳廓黑褐色,耳緣具明顯的白色邊緣;體側淡黃棕色、吻周、頦和腹面污灰白色;喉部棕黃色,向後延伸,形成腹面正中的棕黃色條紋;足背淺棕黃色。冬毛較夏毛灰,腹面為污白色。頭骨額骨低平,門齒孔與齶孔合併為一個大孔,頭骨的背面比較平直,顴弓不外凸,近乎平行,顴寬僅占顱全長的46.3%,整個腦顱近似梨形,眼眶相對較小,眶間寬平均為3.7毫米,鼻骨前1/3處稍膨大,後部等寬。亞種
間顱鼠兔指名亞種(學名:Ochotona cansus cans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甘肅臨潭。間顱鼠兔錫金亞種(學名:Ochotona cansus sikimaria)。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錫金。
間顱鼠兔山西亞種(學名:Ochotona cansus sorella) 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山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山西寧武。 物種代碼 01154000202 拉丁亞種名sorella 模式分布 山西寧武 (20 miles S. Ningwu, Shanxi) 山西(中部, 北部山地) 原始文獻Proc. Zool. Soc. Lond., 1908:982 命名人 Thomas, 1908
間顱鼠兔四川亞種(學名:Ochotona cansus stevens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康定。拉丁亞種名stevensi 原始文獻 Field Mus. Publ. Zool., 18:328 模式分布 四川康定 (Wushi, SW 即 Kangding Sichuan) 物種代碼 01154000203 命名人Osgood, 1932生活環境
棲息于海拔2200米-4000米的高山草甸灌叢、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的林緣草地。穴居於樹根、草叢農田田埂及亂石堆中。數量極多,洞穴較淺,洞道深度距地面10餘厘米。以草為食,破壞草原,晝夜均可活動,冬不蟄眠,五至八月為繁殖期,每胎2-6仔。分布範圍
分布於甘肅祁連山東段、甘南、隴南山地及分布於四川、青海、西藏、山西;國外分布於錫金等地。防治
鼠兔在我國草原地區,分布廣,數量多,當前用化學滅鼠法是消滅鼠兔的主要方法。防治方法1、毒餌法
常用的殺鼠藥有C型肉毒梭菌毒素、8-10%磷化鋅、0.5%甘氟、0.02-0.5%氟乙醯胺等。此外,敵鼠鈉、毒鼠磷、氨基甲酸酯類LH106等可作為輪換藥物。常用的配製毒餌的誘餌有燕麥、青稞、大麥、蔬菜、珠芽蓼草籽、青草、青乾草等。最近,青海省草原總站以麥秸草、油菜稈作原料,用9YL-13CT顆粒飼料壓製機,壓製成直徑為3.2毫米柱形毒草顆粒多種,有8-10%磷化鋅草顆粒,0.5-1%甘氟草顆粒,0.5%氟乙醯胺草顆粒,1%1605草顆粒等,用於毒殺鼠兔,每洞5-10粒,滅效均在90%以上。這種草顆粒,只要妥為保存不致受潮,毒力能保存五個月。可機械化成批生產。
2、噴灑法 用0.5%甘氟、0.2%氟乙醯胺粉劑或0.05-0.2%氟乙醯胺液劑,在牧草生長旺季,噴灑在有效洞中周圍的牧草上,或每隔8米噴成藥帶或每隔8米交叉組成方格。噴至牧草濕潤而不形成水珠為宜。噴灑藥後的草場要禁牧30-45天,若用甘氟時禁牧應延長到113天以上。
3、熏蒸法
可將磷化鋁2片或磷化鈣30克投入有效洞中後,立即將洞口堵死。熏蒸時,必須確定洞內有鼠,或在鼠活動時,將鼠趕入洞後再投藥。
4、其他滅鼠法
(1)鼓風捕鼠法:
利用鼠兔遇急促氣浪即警惕逃竄的特性,向其洞內鼓風,乘它向外逃跑時捕捉,效果很好。其方法是,把有鼠的洞口堵住,只留兩個,一個洞口張一個布袋,另一洞口向洞內鼓舞風,鼠兔突然遭到急促氣浪的衝擊,就向須風的一端逃竄,結果鑽入布袋中而捉住。
(2)陷阱捕鼠法:
五月初,幼鼠開始出洞活動時,在洞口附近跑道上,挖一深約30厘米的垂直洞,幼鼠受到驚嚇亂竄時,就會掉入其中,或被捉住或餓死在洞中。
(3)封洞法:
冬季用泥或雪將鼠兔洞堵死,結凍後,則不易挖開洞口,就會悶死在洞中。
(4)其他方法還有:灌水法和活套法等。數量統計和滅鼠後的效果檢查
統計鼠兔數量時,通常採用目測法和統計洞口法。由目測法檢查滅鼠效果時,每公頃不能少於五隻,如用統計洞口法時,要設對照區,作以校正滅洞率。
滅鼠季節毒餌法消滅鼠兔的最適宜時期是冬春季(10-3月份)。這一時期,植物全部枯死,根莖性植物的根芽尚未萌動,隨著氣溫的下降,土層凍結,食物稀少,鼠兔覓食困難。這時設放毒餌,鼠兔因貪食而容易中毒死亡。蔬菜和青草毒餌,亦可在夏季使用。噴灑法最適宜的時期,是在夏季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牧草生長的旺季。熏蒸法在夏季使用較好。其他方法,任何季節都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