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四川省
開江牌坊VI-723
簡介
開江牌坊位於開江縣城南35公里的任市鎮街口,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誥援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張九封為其妻妾所建。牌坊坐南進北,四柱三門牌樓式建築。牌坊周身用數十塊燒鑄陶件拼並而成,樑柱鉚榫對接油灰鑿打,不用鐵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橫樑構成坊梁,三道門為拱形頂,柱底是雕有仰蓮、去雷紋的須彌座,其上的坊柱前後和牌坊兩則,是鑲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銜接牢固,雄偉穩重。牌坊里外各部位雕刻了多姿多彩的圖案,每柱的柱頂和陶鼓頂上,有鏤空鐫刻的臥獅,牌坊中脊高浮雕“雲海雙行龍”,脊下牌樓里外兩面雕有“聖旨”堅匾,四周雕塑“五龍捧旨”,匾兩則有文臣武將護衛,中門橫坊上雕有“雙鳳朝陽”。其餘各個黃梁面上還有鏤空浮雕、透雕戲劇、神話故事場面20餘龕,與這些圖案紋飾相映襯的還有題刻楹聯。這座川東北獨有的陶雕節孝牌坊,雖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反映了大巴山一百多年前的制陶工藝、繪畫、雕刻技術的精湛水平。刻牌坊1991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
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誥授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張九封為其妻妾所建。牌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門牌樓式建築。高12米,寬11米,厚0.8米。牌坊通體用數十塊陶件拼並而成,樑柱鉚榫對接油灰鑿打,不用鐵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橫樑構成坊架,柱面寬0.8米,橫樑面寬0.6米,三道門為拱形頂,中門高4.3米,寬2.1米,側門各高3.8米,寬0.9米。柱底為雕有仰蓮、雲雷紋的須彌座,高4.4米,寬1.6米。須彌座上的坊柱前後和牌坊兩則,是鑲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將柱身與坊座連為一個整體,銜接牢固,雄偉穩重。牌坊正反兩面各部位均雕刻有各種的圖案:每柱的柱頂和陶鼓頂上,有鏤空鐫刻的臥獅一座,仰首翹尾,造型生動;牌坊中脊高浮雕“雲海雙行龍”,五爪龍在雲海中翻騰,氣勢磅礴;陶雕連綴組合藝術瑰寶—開江牌坊
開江牌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引起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參觀、研究者紛至沓來;為了讓世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開江牌坊,筆者查閱了國內有關牌坊的歷史文獻。結合開江牌坊的人文藝術、地理特色,從奇、妙、無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作一個概略的介紹,力求拋磚引玉。一、牌坊生存環境的“奇與不奇”
開江縣地處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位於渠江支流明月江的兩大源頭白岩河、新寧河流經之地。在開江縣域的低山淺丘之間鑲嵌著許多明珠般的小平原,因此開江素有“川東小平原”之稱,這片小平原正處於以達州為中心的川東北和以萬州為中心的下川東交接地帶。歷史上,川東北交通運輸對萬縣〈萬縣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物質集散地,川東人素以“萬縣水碼頭”相稱〉“水碼頭”的依賴極大,而開江則是兩地的交通走廊,在古代交通欠發達的農耕社會中,有達、萬客商必經之地的優勢。這樣,良好的區域性條件因素就將一個特定的地域定下來,漸漸產生“場”效應,促使開江的經濟文化得以長期聚合、積澱,從而形成開江人共同的社會文化心理,以及諸多特色性的文化傳統和風俗人情。
梁山縣和新寧縣(開江古稱新寧)在歷史上同有一個美譽:“川東小平原”,同為川東糧倉,但在文化觀念上卻有著顯著區別,流傳甚廣的俗語:“梁山壩子新寧田,梁山有錢修堰塘,新寧有錢修廟堂”,正好詮釋了一個問題,開江人在農耕社會的繁榮里,由於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與南來北往的客商接觸多,聯繫廣泛,見了世面,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開始注重文化建設了,據縣誌記載: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縣內實籍在冊25282戶,96513人的開江,有寺廟、庵觀、閣樓287座,學宮2座,書院8座,考棚一處,古塔7座,古牌坊12座,名景8處及古碑、崖刻、壁畫多處。這也是開江牌坊得以產生的重要基礎條件。
歷史的邏輯告訴人們,有三十年河東就有三十年河西,因農耕業發達而享譽川東的開江,走到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現代社會,開始遭遇尷尬,逐漸失去了“田”的輝煌;更有甚者,由於達州鐵路的開通,萬州水運的衰落,開江的運輸“通道”作用隨之而衰落,整個開江逐漸成了偏處一隅的死角,人家連“屙尿都不朝你這一方了”,你還能顯示什麼呢?正是基於這一原由,筆者認為有必要向世人分析“開江牌坊”產生的“奇”與“不奇”,不然,現代人會很難想像別具一格的陶雕連綴組合藝術會產生在開江。
二、構思精妙,天然雕成
“開江縣境內有兩座清代的四柱三門節孝牌樓,里外各部位雕滿圖案,有龍鳳獅鶴、瑞草奇卉,雲海建築,文臣武將,戲劇神話等等,均為常見題材,未足奇也。奇的是整座牌樓是在巨石基礎上,用數十塊陶雕建築構件以榫卯對接而成,油灰粘合,不用鐵件。據歷史資料記載,牌坊建築構件是依總體圖樣分割製作的,陶土內羼和了棉花、食鹽、糯米漿,使之堅韌不變形;上了陶衣、磨光修飾,繪紋雕刻成胚,再入窯燒制。最不易做到的是燒制的各塊陶件裝配起來卻絲絲入扣,裝配後的整體效果又極佳,可見當時制陶工藝水平的精良,堪稱一絕。”(《川東北考古序》,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林向).
熟知建築史的人都知道,磚雕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一種裝飾工藝,與木雕、石雕合稱為建築三雕。它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到明代,磚雕趨於成熟,至清代,磚雕製作精益求精,表現形式花樣翻新,紋飾題材包羅萬象,迎來了磚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派生於磚雕的灰塑也粉墨登場,在西南、嶺南等地區廣為流行,使民間建築更加絢麗多彩。正是基於這一原因,敢為人先的開江牌坊建造者不惜重金,從中原河南一帶請人繪出圖紙,請回工匠,在磚雕的基礎上創建了風格獨具的大型陶雕、灰塑、粉彩連綴組合藝術瑰寶。
三、一枝獨秀、國內幸存
中國有句俗話,叫“不怕不識貨,怕的是貨比貨”,隨著對“開江牌坊”研究的深入,我們也無一例外地涉獵了國內現在尚存的知名度頗高的牌坊現狀:安徽歙縣(古徽州)以許國石坊為代表的牌坊群,四川隆昌牌坊群,湖北武當山“治世玄岳”牌坊……。這些知名品牌,不管是顯示官位與政績,科舉成就的功德坊,還是表彰忠臣孝子、婦女貞節行為的旌表坊;或者因某地、某事有紀念意義而建造的標誌類牌坊,無一例外地都屬於石雕牌坊系列;而開江牌坊卻是國內倖存僅有的大型陶雕組合藝術。從牌坊的材質取料來看,雖然如前所述,磚雕灰塑工藝到清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但由於歷史的複雜原因,倖存者寥寥,據筆者所知,開江牌坊很可能是國內倖存的唯一品牌。再從坊體的造型來看,現存牌坊多為牌樓式建築,而開江牌坊—甘棠胡氏節孝坊,卻採用的是三重檐廡殿頂式仿木結構建築。廡殿頂在古代被認為是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從這個視角意義來看,我們覺得該牌坊對於研究欣賞清代的制陶工藝、繪畫、雕刻技術,確是難得的實物,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