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東大寺

開封東大寺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清平南北街路西。是河南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俗稱東大寺。始建於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明代規模宏大,至清末衰落。今寺朝東,三進院落。大門面闊五間,三明二暗,門楣懸掛“回族東大寺”匾,左右為廊房。右廊房內現存明代阿拉伯文《可蘭經》石碑及清康熙年重修寺碑。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南省
開封東大寺VI-654

簡介

開封東大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清平南北街路西。是河南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俗稱東大寺。始建於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明代規模宏大,至清末衰落。今寺朝東,三進院落。大門面闊五間,三明二暗,門楣懸掛“回族東大寺”匾,左右為廊房。右廊房內現存明代阿拉伯文《可蘭經》石碑及清康熙年重修寺碑。
..
二門內庭院兩邊為廂房,各五間,為講經堂。中央為禮拜大殿,硬山頂,高10米餘,深24米,寬20米。前接卷棚五間,四隅開角門,殿頂覆碧綠色琉璃瓦,造型宏偉。 東大寺座西向東,院分三進,庭院開闊,整個寺院青磚碧瓦,建築宏偉,錯落有致,風格古樸。大門明三暗五,前立門獅,脊頂七孔仙橋裝飾別具有特色,門楣鑲刻的“護國清真”、“護國佑民”題詞,使人們聯想起東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傳說。二門三間,兩側廊房與二院南北講堂走廊向西環繞到大殿陪殿。1995年新增建的高大月台360平方米,由青石欄桿圍繞,把翻修後的大殿襯托得更加宏偉。大殿勾心鬥角,雕樑畫棟,上立寶瓶。殿高三丈有餘,寬六丈,深七丈二尺,能容納600多人禮拜。殿內裝修設施別致,富麗堂皇,壯嚴肅穆,下鋪地毯,採光充足,格外明潔。南北陪殿為東大寺伊瑪目和阿訇的住室。後院為東大寺伊光旅社和民族浴池。北側水房寬敞明潔,設施齊備,沐浴方便。

歷史

今寺坐西朝東,內分三進,規模宏偉,為開封市四大寺觀之一,1963年被定為開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寺原大門對面聳立大型照壁一座。今已不存。照壁後面的街道(東西向),舊名“清真前街”,大門前臨街道(南北向),舊名“清真街”,均見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縣誌》的“縣城圖”。大門5間、三明兩暗,朱門碧瓦,兩側兩底角門,南北兩道山牆,門前大石獅一對。大門正中門相下四根方木頂端鐫有“護國清真”四字,其上方曾懸掛藍底黃字走龍邊的“敕建清真寺”匾額,今懸掛穆青題寫的貼金“東大寺”匾額。南邊大門門楣下四根方木頂端鐫有“終始無歧”四字,北邊大門門下四方木頂端鐫有“大道生輝”四字。大門正脊頂上,矗立一座精工燒制的“七孔仙橋”,又名“一橋三亭”,俗稱“七孔橋”的寶瓶,本為稀世珍品,可惜“文革”中被毀,現複製一座重疊脊頂,整座大門雕樑畫棟,彩繪一新。氣勢肅穆威嚴。
二門外是“經書義塾”。民國初年改為“明德國小”,現為東大寺武術館。
二門三間,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現門正中上懸“回族東大寺”匾額,門內側西懸大匾三方:中間是“大道之源”,兩側分別是“在明明德”、“明德之源”、二門兩側是南北走廊,北邊走廊內自北向南排列碑碣幾座,均為雙面雕刻,有明洪武年間雕刻的阿文“古蘭經”碑,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仲春刻的“古制連班永遵碑”,清初刻的“古制連班序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的“重建清真寺碑記”和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具甘結”碑等。其它碑1O余塊毀於“文革”期間.
二門內為寬敞整潔的庭院,中間原建有望月樓。兩旁為南北講堂和水房,附有武學屋和經學堂,均為出廈遊廊,紅漆明柱。水房門楣懸有“扭身浴德”字樣大匾,今備有淋浴設備。

庭院西端是主體建築:

卷棚、二殿和大殿、殿前有寬闊的月台,卷棚下大殿前5間門的上方各懸有3塊大匾,共有15面,多為著名經師所寫的阿拉伯文匾,漢文匾多是清末重臣顯貴所題贈,如醉親王,牛鑒等,匾文為:“西域呈教”、“大道之源”等。
大殿為硬山頂,覆碧色琉璃瓦,高約1O余米,深4O余米,寬20米,建築面積732平方米,大殿和二殿脊各矗立一高大寶瓶。二殿寶瓶早年已被盜。段兩側有高大耳房。大殿內採光充足,寬敞明亮。殿內曾懸掛各式宮燈,今改為數十盞電棒照明。地板上鋪有紅綠相間的兩色地毯,典雅潔靜5正西面窯殿雕築小門的上方及賽殿內雕有精緻的椎體經文對聯,小門兩旁也雕有椎體經文對聯。殿內和卷棚內除紅漆明柱,花卉圖案畫棟及殿內西北角的“敏拜爾”外,再無其他裝飾物品,呈現出清真寺素雅樸實的風格。大殿左右各有配殿3間,北面的配殿是伊瑪目住室和會客議事場所,南配殿為教長住室和阿訇開學講經處。
殿後即第三進院,原由清真女學養正國小和詳井院三部分組成,有房間45間,後被市樹脂廠全部占用3O餘年,通過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於199O年歸還寺內,有待於改造開發利用。 東大寺一貫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明清以來,該寺(東大寺)的經堂教育在全省享有盛名,曾多次向省內外聘請校長兼教長,如著名的來阿訇、臨清的洪五阿訇、北京的王浩然阿訇、通縣的張贏仙阿訇及桑坡的楊泰恆阿訇。民國初年,王浩然阿訇任教長時,極力振興教務,創立“中國回民促進會像支部”,並建立了5個經房:信義社(維中前街)、仁義社(南羊市街路東)、遵義社(燒雞胡同)、順義社(鐵娘娘廟街)、遵一社(洪河沿),分布寺坊國民居住區,每日派海里凡去宣教。
“開封石鎖”玩出絕活“開封石鎖”玩出絕活

東大寺在注重經堂教育的同時,也積極發展學校教育,曾創辦了養正國小和明德國小。養正國小,是河南省和開封市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回民學校,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9O8年)由熱心公益的回族有識之士郭草臣、魏子青杜秀升等人在回族民眾支持下創立。校址在東大寺後院。郭草臣任第一任校長.初辦時僅招2個班,4個年級,進行複式教學。課程除普通國小的內容外,另增有齋戒、教義等。194O年由郭宜甫接任校長,後逐步發展到5個班。到1946年,由回族民眾捐款買一座舊宅,學校擴增5個班。1944年,郭宜甫直接在養正國小的基礎上得到王還五、杜秀升、杜超凡、許亞青、李俊嶺等人支持,在理事廳福建會館創辦了河南省第一所回民中學即私立養正中學,由郭宜甫任校長,經費主要由回族民眾募集。解放後該寺名譽社首鐵鴻鵪,任市回民中學校長數十年並創辦了河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任校長。寺內還辦有武學,聘請名師,久盛不衰。

將石鎖玩出絕活

3月18日,在首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中,由開封市東大寺武術館回族代表隊表演的“開封石鎖”讓人大開眼界。石鎖技藝在開封回族民眾中十分流行,他們把作為武術訓練器材的石鎖當成了遊戲,練出了趣味,玩成了“絕活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