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斑岩一詞源於希臘語porphyry ,即紫紅色之意,原指具斑晶的任何火成岩。最早用於一種從埃及採到的紫紅色的具有鹼性長石斑晶的岩石。有人以為與玢岩為同義語。通常指以鹼性長石為斑晶、基質為細粒或隱晶質的噴出岩和淺成岩。
以鉀長石、副長石或石英為斑晶的噴出岩、淺成岩和超淺成岩侵入岩的統稱。斑岩一詞原指具有斑晶或具有斑狀結構的火成岩;一般指以鹼性長石或石英為斑晶的噴出岩和淺成岩,基質為細粒或隱晶—玻璃質。按基質成分可描述為花崗斑岩等。
岩石呈深灰色,具似斑狀結構,基質具細粒不等粒粒狀結構。主要由斜長石(60%±)、鉀長石(13%±)、石英(10%±)、角閃石(8%±)等組成,斑晶為斜長石和角閃石,有少量的石英。斜長石斑晶粒徑0.3-3mm,多為板狀,具密集的環帶構造,常被絹雲母、高嶺石交代,角閃石斑晶呈大小不等的長樁狀,常被方解石交代。基質主要為石英和鉀長石,次為斜長石和暗色礦物,粒度一般在0.1毫米左右。
玢岩——這個詞是中國地質學家提出的,也只在中國使用。是指淺成岩中具斑狀結構的中基性(或弱酸性,如花崗閃長玢岩)噴出岩、淺成岩和超淺成岩的總稱。以斜長石及暗色礦物為主要斑晶,基質多為隱晶質—玻璃質,如閃長玢岩、安山玢岩和輝綠玢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