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飾

“門飾”的傳說,在民間俗信中,產生了一種象徵性靈物,是構成“門飾”藝術的開端。 當時把紋雕稱“鋪首”,“鋪首”又名為“銅蠡”,也就是兩扇門上的“門環”裝飾藝術。 歷史沿革從奴隸社會一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廟宇才享有“門飾”,平民百姓的宅門是沒有裝飾的。

起源

關於民宅門飾藝術的起源,相傳春秋初期,一位叫公輸般的人,一天在海岸遇到螺螄爬上岸,然後見螺螄腦袋從貝殼中鑽出來,用腳畫圓形,在地面畫完後縮回腦袋,螺螄閉其戶,終不可開。於是公輸般受到啟發,乃將其頭形做成“門環”安裝在門上。一是為了封閉或保險;二是為了裝飾或鎮宅辟邪。“門飾”的傳說,在民間俗信中,產生了一種象徵性靈物,是構成“門飾”藝術的開端。據史料記載,商周青銅時期已經出現紋雕裝飾。當時把紋雕稱“鋪首”,“鋪首”又名為“銅蠡”,也就是兩扇門上的“門環”裝飾藝術。有關“銅蠡”門環的說法,來自晉朝張華《博物志》中所引:“椒圖形似螺螄,性好閉,故立於門上。”“銅蠡”的“蠡”,在民間傳說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個兒子,因為他性情頑固,又習水性,所以就把“蠡”釘在門扇上,作為防火;同時也顯示莊嚴的氣勢,用來鎮魔辟邪。

歷史沿革

從奴隸社會一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廟宇才享有“門飾”,平民百姓的宅門是沒有裝飾的。據考證,唐末宋初以後,才開始有民宅門飾,宋、元、明、清時期,民宅門飾藝術的顯耀,“銅蠡”門環的形式演變,無論是鐵的還是銅的,主要是從皇宮和官府的門飾,以及寺廟的門飾等不斷地借鑑和改進,汲取樣式,形成了吉祥的藝術品形狀,但是民宅門飾仍不能用獸頭門環,必須七品以上的官才能擁有獸頭門環裝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