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長風鄉東臨長江,西抵破罡湖,北與樅陽縣城毗鄰,南與老峰鎮接壤,安樅公路穿鄉而過,總面積72.48平方公里,該鄉現有13個行政村,199個村民小組(189個自然村),7759戶,27282人,以漢族居民為主。該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安慶乃千年古城,素有“黃梅故鄉”之稱,建國時安徽省府所在地,“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盛唐詩仙李白為素有“魚米之鄉”的古長風留下如此絕唱。長風鄉境內有大王廟炮台、長風沙碑林等名勝古蹟。長風,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該鄉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長風距安慶市中心19公里,安樅公路如一道白鏈把長風這顆山水兼得的珍珠鑲嵌於安慶市東陲,距安慶火車站僅20公里,水路更有黃金水道25公里,流經前江口、長風鎮、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鴨兒溝、岳王廟、楊叉腦等天然水運碼頭,可停靠千噸級船泊。隨著安慶市城市的東擴,雙百工程的實施,皖江大道的開通,長風是安慶一個非常重要的鄉鎮
長風鄉資源豐富,公用設施齊全,該鄉地形以平原為主,除棉花、水稻、油菜等主要農作物外,山場、水產、礦產資源很豐富,三山有3000畝林果基地,共有水面面積9000畝,無煙煤儲量居安慶市第一,貯量有800多萬噸,黃土資源更為豐富。人力資源:該鄉共有適齡就業人口15000人,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為3000多人,外出務工人數7000多人。安慶大電廠座落在與其接壤的老峰鎮內,電力資源充沛;已基本實現戶戶通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塔樹立其中;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基本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該鄉投資環境不斷最佳化, 改革開放以來,長風經濟得到持續穩步健康發展,長風利用其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了礦產、建材、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水產、航運等幾大支柱產業。長風鄉共有企業19個,個體經營戶779戶。為進一步策應國家政策機遇和皖江開發,按照安慶市總體規劃要求,抓住城市的東擴機遇,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充分發揮經濟的外向帶動作用。
歷史沿革
長風原名“長風沙”。李白《長干行》詩中“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中的“長風沙”即此。因為鴨兒溝是個避風港,古來上、下水的船隻停宿於此,逐漸使這裡變成了集鎮,便取名為“長風鎮”。建國初期,叫長風鄉,屬懷寧縣管轄;1956年併入柘山鄉;1958年改為柘山人民公社;1959年劃歸安慶市管轄;1960年併入廣圩公社;1963年拆大社恢復長風公社,復歸懷寧縣管轄;1979年將長風公社劃歸安慶市;1983年改長風公社為長風鄉;1992年羅塘鄉與長風鄉合併,仍叫長風鄉;2005年長風鄉劃歸安慶市迎江區管轄。基礎設施
供電:該鄉農電網改造工程全部結束,北部羅塘電管所納入長風電管所統一管理。該鄉電力資源2外,長風片進線為山湖變18線10KV,羅塘片進線為樅陽石林變電所10KV支線。共有配電變壓器82台,總容量980Kva,年用電量400Kwh,10KV線路長65Km,380KV線路長325Km。
供水:境內有長風自來水廠和合興自來水廠,日產量總均為1000噸,水源為長江水,長風水廠取水口設在窯溝站附近,在集鎮中心建有一座貯水量為1300噸的水塔,向區內的長風、新建、元橋、營盤、前江、新義、柘山、柘林、高松等村供水。合興水廠設在北部合興村,其供水範圍為將軍、聯興、合興、樅南等四村。
郵電、電信:區域內有兩座郵電所,分別位於聯興村和長風村。兩座通信機房分別位於長風村和聯興村,區域固定電話4100門,電話普及率1門/5人,手機普及率1部/4人。
堤防水利設施及排水情況:區域內東南廣濟圩江堤,全長27千米,直接確保安慶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除險加固工程結束後,設警戒水位16.70米,確保水位19.34米。前江、新義、將軍三外護圩堤總長12.4千米,承擔4.2平方千米防洪任務;攔河壩堤,全長4.5千米,主要保護長風、營盤、新義等村安全。羅塘聯圩堤壩總長1.152千米,直接關係將軍、聯興、合興、樅南四村安全,設防水位12.5米,警戒水位13米。該鄉境內有排水渠兩條,分別為鴨兒溝高排渠和窯溝低排渠,高排鴨兒溝站裝機總量225千瓦×5台,流量為每台每秒3立方米,承擔境內長風、新建、元橋及老峰、龍獅部分區域抗旱排澇排污;低排窯溝站裝機總量為155千瓦×6台,流量為每台每秒1.5立方米,主要承擔柘林、長風、營盤、新義、柘山等村抗旱排澇排污。羅塘片四村(將軍、聯興、合興、樅南)各有排澇站,共有8座,總裝機490千瓦,分別承擔各自區域內抗旱排澇任務。交通(公路):東南瀕臨長江大堤,總長27千米,堤頂為黑色油麵,安樅東路穿鎮3.7千米,東與大堤連線,區域內新建中心路、元林路、月泉路均為柏油馬路,寬5米,全長11 .6千米,長營路興建水泥路面,村級道路全長167千米,以碎石路面為主,部分村部分路面已改為水泥路、柏油路面。安樅東路穿長風經廣濟圩江堤與樅陽相連,過境全長16.7千米。
經濟狀況
長風鄉以農、林、牧、漁業為主,加以工業、建築、運輸、服務行業、勞務輸出為輔,2005年實現社會總產值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200萬元,工業總產值3.58億元。長風鄉可利用耕地面積21969畝,水域面積39平方公里,林地3709.5畝,圩口14個,其中千畝以上圩口九個,水面面積15750畝。該鄉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棉花,間種油菜、大豆等農作物。2005年糧食總產5600噸,棉花總產890噸,油菜總產1450噸,水產品總產量1500噸,實現農業總收入4000萬元,其中牧業435萬元,漁業1029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120元,比上年增長7.96%。該鄉為了進一步改善池塘養殖生態環境,提高水產品產量及水產品質量,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先後在柘林、高松、柘山等村開展大面積生物(菌)肥技術的套用,減少了有機肥對池塘水質的污染,有效地改良水質,降低和減少用藥量及用藥次數,有效的降低病蟲害發生,提高了水產品產量及水產品質量。該鄉有7000畝用上生物(菌)肥,占總面積60%以上,提高水產品產量10%以上。
該鄉區域內共有工礦企業64家,其中鄉辦24家,村辦10家,個體30家,職工總數為1300人,已形成建材、煤炭、化工、輕紡、機電等10多個門類,生產的產品達30餘種,2005年,實現營業收入2.6億元。
人文景觀
位於安慶市迎江區長風鄉境內的長風沙,以其悠久綿長的人文史話和獨特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安慶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境內山水輝映,風光綺麗,物產豐美,人傑地靈,備受歷代先賢志士、文人墨客的青睞。豪放派詩人的始祖、詩仙李白曾四次經過安慶,多次詩頌長風沙,是長風沙輝煌文化史觀的重要佐證。“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千古絕唱,表達了詩人對長風沙的親切和厚愛。宋人陸游詩云:“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艫聲已出雁翅浦,荻夾喜入長風沙”表達了古人暢遊長風沙的欣喜之情。為重輝古蹟,弘揚傳統文化,長風鄉人為之努力、為之奮鬥,努力把長風沙打造成為了集文化觀賞、歷史品味、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明珠。長風沙碑林:由安慶市詩書畫學會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倡議興建,仿古風格的碑林占地2000多平方米,長風沙詩書畫協會目前已擁有海內外會員200多名,詩書畫作品在國內外都具有較好的影響力。碑林匯集李白、楊萬里、陸游、范成大、梅堯臣等歷史先賢及現代騷人墨客謳歌長風沙的詩作丹青。刻碑於此,供遊人觀賞。在這裡不僅可以品味出安慶市歷史文化古城的歷史淵源,亦可從中吸取中華民族詩書畫的精髓。
農業生態示範園:是農家樂旅遊的理想場所,這裡有新鮮光亮的無污染的時令蔬菜,有農家飼料餵養土狗、土雞,遊人到此,觀賞選購,指菜烹食,其樂融融。宋人楊萬里是這樣描寫長風沙的“聞村紅酒賤,看網白魚鮮”。長風沙江面狹窄,水流湍急,盛產鰣魚、刀魚、鮰魚、魤魚和白鱔、江蝦。宜風飯店以原汁原味長江三鮮遠近聞名,尤其以“沙鍋魤魚”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