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刀魚

長江刀魚

長頜鱭(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longjaw grenadier ancho),俗稱長江刀魚、毛花魚、野毛魚、梅鱭等,為鍉科鱭屬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長頜鱭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由於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長江刀魚產量逐年下降。 2019年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長頜鱭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超過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6厘米,體長、身側扁,向後漸細尖呈鐮刀狀,故而得名。一般體長18~25厘米、體重10~20克。吻短圓。口大而斜、下位。體側兩邊被大而薄的圓鱗,腹具棱鱗,無側線。胸鰭上部有絲狀游離鰭條6根;背鰭、臀鰭各1個,臀鰭長直至尾尖與尾鰭相連,尾鰭小而成尖刀形。頭及背部淺藍色。體側微黃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基部均呈米黃色,尾鰭邊緣黑色。  

長頜鱭 長頜鱭

背鰭條Ⅳ,10~11;臀鰭條Ⅲ,102~112;縱列鱗75~83;胸棱鱗18~22;腹棱鱗30~35;鰓耙外側41~47;脊椎骨77~82;幽門垂16~20。體長為體高的5.6~6.7倍,為頭長的6.6~7.1倍。頭長為吻長的4.2~5.9倍,為眼徑的5.5~7.9倍,為眼間距的3.5~3.9倍,為上頜長的1.3~1.4倍。體形長;側扁,背部較平直,胸、腹部具棱鱗。頭側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頜骨游離,超過鰓蓋後緣,延伸至胸鰭基部,但11厘米以下個體一般不超過鰓蓋骨。上、下頜骨,口蓋骨和犁骨上均有細齒。眼較小,側位,鰓孔大,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較近。胸鰭前有6根鰭條為游離的絲狀體。臀鰭甚長,與尾鰭基相連。腹鰭、尾鰭均較短小。體被薄而大的圓鱗,無側線。頭部、體背部呈灰黑色,身體其他部分銀白色,體側具有藍色光澤。  

種群分布

種群信息 種群信息

長頜鱭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亞洲馬來西亞、亞馬遜河、婆羅洲西部、普吉島的淡水半鹹水水域,品種為洄游性魚類,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當年幼魚順流而下,聚集在長江開港一帶,肥育生長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

生活習性

長頜鱭 長頜鱭

長江刀魚是典型的洄游魚種之一。生殖季節從河口區進入淡水區,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游產場作生殖洄游。產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長江刀魚的幼魚也順水洄游至河口區肥育。

平時生活在海里,部分長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親魚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進入生殖季節後,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洄游至河口區肥育,肥育生長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魚不作遠距離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冬。刀魚和鰣魚、河魨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

刀鱭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漸發育成熟, 繁殖期為 4~ 10月。該魚對產卵場要求不嚴, 多在泥質或砂質的 S形或腰鼓形江段產卵, 通常是刀鱭魚汛集中的地段。1 ~ 2齡達性成熟,屬一次性產卵魚, 絕對懷卵量一般在 3萬 ~ 4萬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 受精卵粒漂浮於上層水體孵化發育, 幼魚育肥至秋後或翌年入海。

經濟價值

長頜鱭 長頜鱭

清明節前的刀魚,因處於長江入海口,淡水與海水的交界處,餌料豐富,肉質鮮嫩。由於產量銳減,物以稀為貴,網上曝出的長江刀魚價格卻令人乍舌,在6000元至1萬元間不等。2012年,在江蘇舉辦的長江刀魚王公益拍賣會上,一條重325克的長江刀魚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價。2013年3月,新華社記者在上海最大水產品批發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調查發現,刀魚由2012年最高價位由每斤8千元跌至4百元。多位經營者表示:公款吃喝受到遏制,致使刀魚價格暴跌。

營養價值

長江刀鱭肌肉的一般營養成分、水解胺基酸、游離胺基酸、脂肪酸組成及11種礦物質含量,並對其營養價值進行評價。結果顯示:1)長江刀鱭肌肉的蛋白質、脂肪、水分、灰分含量(質量分數,下同)分別為16.97%、6.42%、73.64%、1.25%;2)肌肉水解胺基酸含量為13.73%,必需胺基酸組成基本符合WTO評分標準;3)在肌肉檢出18種游離胺基酸中以活性胺基酸(γ-氨基丁酸)為主,占總量的63.50%,其中呈味胺基酸占蛋白胺基酸的35.20%,是長江刀鱭具有特殊鮮味的原因之一;4)共檢出13種脂肪酸,包括5種飽和8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67.16%,以油酸比例最高,為53.61%;5)微量元素組成比例與一般淡水魚類不同,5種常量元素和6種微量元素中,鋅銅比分別為19,鋅鐵比1.1。  

人工繁殖

2012年4月,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長江刀魚在江蘇中洋集團長江珍稀魚類繁養殖基地科研中心獲得成功。中洋集團從2004年開始進行長江刀魚人工馴養工作,2008年,第一批半人工馴養的長江刀魚魚苗出生。2012年,存池刀魚已達40多萬尾。  

面臨危機

長頜鱭 長頜鱭

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使長江刀魚產量逐年下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線刀魚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已不足百噸,2011年12噸左右。

每年2月底3月初從東海進入長江,逆流而上,其速度非常快,只需十幾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里,最遠可到達湖南的洞庭湖。

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刀鱭出產地。有權威資料顯示,歷史上刀鱭捕撈產量曾占長江魚類天然捕撈量的35%至50%,其中在江蘇省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達70%。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長江刀魚 長江刀魚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魚了。兩三年後,江西江段也沒有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難以形成漁訊了。江蘇江段也不能倖免,1997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沒有了漁訊,後來,鎮江、揚州江刀產量也銳減。2011年,刀魚的洄游路線大大縮短,能形成漁汛的最上游,僅至江蘇的常熟、江陰一帶。

調查發現,違規捕撈是刀魚數量驟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捕撈刀魚的漁網猶如一個大口袋,足有三四十米長,越是往“口袋”深處,網眼越密,中間部分的漁網格線2厘米左右,相當於一個1元硬幣大小,而底部的網眼更小,僅能伸過一根手指,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刀魚魚苗難於倖免。根據上海市農委水產辦的規定,捕撈刀魚使用的漁具格線不得小於3至4厘米,網眼過於細密的深水網屬於禁用漁具,這也是漁政部門重點打擊的捕魚工具。張家港市2012年捕撈量只有區區3000公斤。

鎮江就沒捕到一條刀魚,南京、南通、靖江等地也好不了多少。數據顯示,江刀的數量一直呈直線下降的趨勢。也許過不了幾年,我們真要和刀魚說再見了。   如何才能拯救瀕危的刀魚?短時間內要想改變長江水質、改善長江生態可能不太現實,而我們能做到的是,可以考慮徹底禁捕刀魚幾年,給刀魚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到刀魚的數量大幅度上升,還可以再放開漁民捕撈。當然,現實情況是,捕撈刀魚是不少漁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如果實行禁捕,如何安置好這些漁民?同時,如果實行禁捕,會不會造成非法捕撈猖獗?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考驗有關部門的智慧。

營養價值

野生刀鱭肌肉鮮樣中粗蛋白質和灰分含量均顯著低於養殖刀鱭(P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