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屯

長青屯

長青屯村是安陽縣一個行政村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柏莊鎮東20里處,東臨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2800餘人,耕地面積4000畝,人均收入4500元,剩餘勞動力350人;黨員260人,其中50歲以上的145名,35歲以下的111人。

基本信息

長青屯 長青屯

安陽縣柏莊鎮長青屯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鄰村有西石村、西辛莊村、東石村,人傑地靈,人勤物豐。

村內企業:酒廠、軸承廠

主要農產品:棗子、苦瓜、玉米、小麥

村里單位:長青屯村民兵連、長青屯村廣播站

歷史沿革

長青屯是安陽縣柏莊鎮的一個普通村莊,該村在歷史上曾經三易其名,而每次易名的背後都與當時重大的歷史變革相關。

明朝洪武年間,由於多年的戰亂和饑荒,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田地荒蕪,到處都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淒涼景象。而地處太行之西的山西省,沒有遭遇到太大的戰爭,且連續數年風調雨順,因而這裡生活安定,人口稠密。朱元璋採納了滑縣人國子監祭酒宋訥等大臣的建議,開始實施從山西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廣大災區移民屯田的策略。這場大移民運動一直延續了170多年,尤以洪武、永樂年間為高潮期,其中由官府組織的大規模移民就有5次。安陽地處晉冀魯豫交界地帶,歷來是戰爭的重災區,十室九空,人煙斷絕,成為山西移民的重點安置點。在浩浩蕩蕩的大移民隊伍中,張軒一家被官府分配到了安陽城北20里的一片荒野上安家落戶,在此墾荒屯田。因為安陽城古稱“鄴”,所以張軒給村莊取名為“鄴北屯”。

到清朝中期,經村民們世代辛勤勞作,和諧相處,鄴北屯已發展到張姓、田姓等上百戶人家。當時官府對村莊的編制管理實行“里甲制”,每里10甲,每甲10戶,“里”即相當於現在的村,“甲”即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鄴北屯村田氏家族中有一人,威信高,主事公道,被公推為里長,主要負責催糧派差等事務,人們尊稱其“田裡長”。後來“鄴北屯”就漸漸叫成了“田裡長屯”。

清帝遜位,民國肇立,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革命綱領,倡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民國政府廢除了沿用上百年的“里甲制”,開始實施地方村政自治,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建設。田裡長屯的張慶雲,別號張老慶,任當時的安陽縣整理田賦委員會主任。他與南流寺的孫老尚、董車村的董老溪並稱“彰德三老”,是安陽德高望重、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張慶雲之子張紹華也是社會名流,當時任安陽縣教育局局長,後在抗戰時期任國民黨安陽縣縣長。張氏父子都是當時思想進步、見多識廣的知識分子,是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忠實信仰者。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為弘揚“博愛”思想,由張慶雲向縣政府提出申請,報經縣長陳信批准和民政部門備案,“田裡長屯”易名為“博愛村”。

1966年文革開始,“破四舊、立四新”紅色風暴席捲全國城鄉,大量古建築、古字畫、古家譜被破壞,許多帶有封建思想或資產階級色彩的地名被更換。“博愛”村名被批判為是不分階級的“廣泛多愛”,與當時的“階級立場要堅定,愛憎要分明”的思想觀念不相宜。經村中有識之士建議,又易名為“長青屯”,寓意“社會主義萬年長青”,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