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這首《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297c,作於1778年4月。此曲是莫扎特應駐倫敦的法國大使濟尼公爵及其女兒之邀而創作,讓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兒結婚慶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達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賀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動的表情。這部協奏曲既是長笛與豎琴完美絕倫的組合又是二重協奏曲題材的典型樣板之一,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長笛和豎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實際上是二重奏,是兩個富有表現力的獨特的樂器的相互傾訴和與交響樂隊的傾訴。

歷史背景

長琴與豎琴協奏曲 長琴與豎琴協奏曲

這首《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297c,作於1778年4月。那年莫扎特22歲,在法國巴黎結識了當時有名的長笛演奏家——駐倫敦的法國大使濟尼公爵,公爵的女兒是一位豎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學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應公爵及其女兒之邀而創作,讓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兒結婚慶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達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賀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動的表情。這部協奏曲既是長笛與豎琴完美絕倫的組合又是二重協奏曲題材的典型樣板之一,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長笛和豎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實際上是二重奏,是兩個富有表現力的獨特的樂器的相互傾訴和與交響樂隊的傾訴。

樂曲特點

豎琴 豎琴

長笛和豎琴——也許是天下音色最美的兩種樂器,而將兩者放在一起作為協奏曲的主奏聲部,這在常人看來也許是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卻是無所不能,他不僅如此做了,而且還做得非常漂亮。這是一部清新流暢,抒情性非常強的作品。樂曲的主題均由獨奏的長笛與豎琴奏出。長笛與豎琴以對話的形式,在清新優美的鏇律基礎上,還包含有豐富的華彩與演奏技巧。莫扎特極其精妙的樂思與作曲技法,使得整部協奏曲達到了一種簡時不陋、繁時不亂的至高境界。曲中豎琴緊隨長笛而作即興嬉戲之狀,真有點依依不捨的樣子。莫扎特在此為長笛所寫的樂思實在要令人想起碧藍天空之下,具有英武氣質的牧人一笛在手,便可將白雲吸引得卷舒而來。不知大師當時有無想到過人類與自然的永恆關係問題,不過,慢樂章那悠揚的笛音響起,竟使人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孤獨,寞寞長天之下只有長笛優美的聲音及豎琴的追隨在曠野上迴蕩,這裡豈非有一種亘古難解的愁結?

這部作品提供了豐富無比的鏇律,演繹這部作品的難點是怎樣抵制無休止的華美音符的誘惑,既達到樂器與樂隊音色的和諧統一,又能發揮出主奏樂器各自獨特又生動鮮明的歌唱性特點,找出這個平衡點。兩位大師合作的此次錄音,非但技藝卓絕而且興意盎然、默契無間;1963年的錄音傳遞出一種清麗絕俗的音色,在眾多演錄中也算是數一數二了。相比之下國內常見的西諾波利4D錄音中主奏樂器部分則顯得有點“溫”了。

樂章介紹

作品共三個樂章:

1.快板,C大調,奏鳴曲式,有兩個呈示部。以演奏C大調分散和弦的第一主題始,以協奏曲常用的方式發展,第二主題在原調下,分配給圓號、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經華麗的尾聲引出主奏樂器的呈示部,在豎琴的琶音鋪墊下長笛奏主鏇律,第一主題結束後轉成屬調,在第二主題之前有長笛奏副主題。第二主題由豎琴與長笛分別表現後,經快速音群而進人發展部。發展部以A小調的柔美鏇律為中心,長笛顫音以漸強方式重複一遍後,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在豎琴分解和弦伴奏下,長笛的副主題與第二主題都以原調復現,在四六和弦上經過華彩而結束。

2.小行板,F大調,省略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只用弦樂伴奏,柔美的第一主題與屬調上的兩個第二主題一一呈示之後,插入一段豎琴流暢的音群,3支鏇律回到原調再現後,經華彩樂段,以弱音消失。

3.迴旋曲,快板,C大調。主題先由弦樂表現,管樂重複,合奏主部後,豎琴以新的獨奏主題登場,由長笛引出G大調鏇律。第一插句在弦樂幫助下,由長笛展示,豎琴重複。第二插句為F大調。對用過的素材作發展處理。第一插句以原調再現,經由合奏中的開頭動機形成的經過部,引出華彩,迴旋主題第三次再現,最後主和弦以強奏華麗地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