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郊區

長治市郊區

長治市郊區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黨盆地東緣,東、西、北三面環繞長治市區。1976年2月建區,現轄5鎮1鄉,1個旅遊開發區,2個街道辦事處。長治郊區地域歷史悠久。1976年2月1日長治市郊區正式成立,才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迄今已20多個春秋。長治市郊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郊區為之獻身的烈士有500人,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郊區資源豐富。礦藏資源儲量較大,品位較高易於開採。郊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達到182天,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為發展糧食生產和城郊型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基本概況

長治市郊區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段西麓,上黨盆地東緣,東、西、北三面環繞長治市區。1976年2月建區,現轄5鎮1鄉,1個旅遊開發區,2個街道辦事處,122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4萬畝,總人口29萬,其中農村人口15.5萬。

歷史沿革

長治郊區地域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傳說中的堯舜時期,境域為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秦屬上黨郡,漢因之。唐武德元年置潞州區域屬之。宋為隆得府。明屬潞安府長治縣。清沿襲之。民國初廢府、州,改屬冀寧道。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置太行專署。民國34年10月境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域區劃數度變遷,但無建制。1976年2月1日長治市郊區正式成立,才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迄今已20多個春秋。長治市郊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就有中國共產黨活動,民國21年,“上黨聯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在北寨建立,史紀言、王中青、趙樹里等先後在該校任教,該校是境域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搖籃,為抗日戰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境域曾是八路軍129師的活動地點。民國27年,朱德、彭德懷率領八路軍總部曾在故縣和中村東北的龍泉山短住。民國34年,劉伯承在黃碾鎮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郊區為之獻身的烈士有500人,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文化歷史

郊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神奇寶地。區境西部的壁頭村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定居。六千多年前,炎帝神農氏曾在我區東部的老頂山(又名百穀山)嘗百草、興稼穡,實現了中華民族由漁獵到農耕、由遊牧到定居的偉大轉變,首開華夏文明之先河。位於區境內的潞州二賢莊,是隋末唐初農民起義英雄單雄信的故居,在這裡演繹出了一段秦瓊賣馬、俠義豪情的故事。建於明代的梁家莊觀音堂,殿內布滿100餘樽懸塑佛像,雍容典雅,色彩絢麗,栩栩如生,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彩繪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目前我國僅存的兩處明代彩塑之一。座落在區境北部的潞商申家二十四院,是現有稀少的完整反映明末清初潞商原生態活動的古村落,具有極高的研究開發價值。據明史記載,當年“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二十四院的發現,為潞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證。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郊區開發特色人文旅遊的寶貴資源。
郊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我區的故縣、中村曾是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總司令在中村東部的龍泉山寫下了“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的名句。抗大一分校從陝北遷至晉東南後,在故縣村舉行了開學典禮,並在此辦學長達半年多時間。劉伯承、鄧小平在我區的黃碾、故縣等地運籌帷幄,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這些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文化,為郊區開發紅色旅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自然資源

郊區資源豐富。礦藏資源儲量較大,品位較高易於開採,有煤炭儲量1.5669億噸,石灰岩儲量5.00276億噸,耐火粘土0.0209億噸,石膏0.005億噸,還有鐵礦、鋁土、石英石等。水資源優於周邊縣區,不僅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還有可利用的三條河流和華北第二大水庫漳澤水庫,是山西境內的相對富水區。

氣候

郊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達到182天,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為發展糧食生產和城郊型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經濟發展

區內工礦企業密集、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形成了以現代冶金、電力、煤化工、能化工、製藥、機械裝備業等六大產業為主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重點企業有長鋼集團、潞局王莊煤礦、石圪節煤礦、漳村煤礦漳澤發電廠、三元煤業等駐區國、省、市營企業和長信、長寧、霍家、南耀、瑞寶、漳山等民營企業。郊區依山傍水、沿城近市、鄰礦靠企的區位優勢,對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三產規模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