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武陽橋原為木板橋,由13個橋墩、20餘塊木板構架成,是連線武陽村綿江河兩岸的交通要道。由於橋上沒有護欄,行人走上去搖搖晃晃,擔驚害怕。1988年,瑞金人民把木橋改建為混凝土雙曲拱橋。橋身距原址約100米,長111.6米,寬6米,兩側鑲著造型美觀的護欄,尤如一條巨龍橫跨在綿江河上。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副司令員―――瑞金籍將軍鍾輝為長征第一橋題寫了橋名。
相關歷史
長征第一橋是一座革命的橋,記載著多少革命的艱辛!
1930年夏,武陽區游擊隊負責人楊鬥文、劉國興帶領暴動的農民和游擊隊員,扛著梭標,端上長矛,從武陽橋上殺進縣城,活捉惡霸地主,第一次把紅旗插在了橋頭。此後,武陽工農民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地建立了紅色政權,並在多次的反“圍剿”戰鬥中,不顧敵人阻攔、轟炸,一次次衝過此橋,送彈藥、抬擔架,支援紅軍戰鬥,為反“圍剿”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933年春天,毛澤東帶領一批紅軍戰士來到武陽橋,在武陽村綿江兩岸調查指導當地的春耕生產,親自幫助兩岸民眾犁田插秧。由於武陽工農民眾在春耕生產中的模範作用,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春耕生產動員大會,親自授予武陽區和石水鄉“春耕模範”獎旗。如今,春耕生產動員大會會址依然默默地佇立在武陽橋頭,見證著革命的發展歷程。
1934年夏秋間,隨著廣昌保衛戰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以王明、博古為首的左傾中央,不得不決定實行戰略大轉移。正在福建閩西戰鬥的紅九軍團接到中革軍委的命令後,於10月初從長汀出發,7日晚到達瑞金,8日拂曉到達武陽。由於人數眾多,橋身單薄,部隊通過武陽橋時,橋體搖晃厲害,戰士們不得不分批分段過橋。過河火把的亮光與戰士的咳嗽聲引來了早起的民眾。頓時,沿河兩岸民眾紛紛雲集在武陽橋旁,把雞蛋、米果、大豆、花生、草鞋、斗笠送到紅軍戰士手上,有的還用松枝點火為紅軍照明。由於橋身搖晃厲害,部隊過橋速度很慢,年輕力壯的小伙紛紛跳下河水,用身體頂著晃動的橋墩,保證紅軍順利過橋。月光與火光交相輝映在綿江河上,永遠地定格軍民魚水依依惜別情。此後,紅九軍團經會昌、過安遠,追隨紅軍主力艱難西去。
1996年,原國家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楊尚昆視察瑞金時,親自前往長征第一橋―――武陽橋視察。回憶往昔崢嶸歲月,楊尚昆親筆揮毫題寫“長征第一橋”。如今,長征第一橋沿河兩岸人們,踏著烈士的血跡,在烈士走過的地方,開墾出成千上萬畝的精品臍橙園。隨著一車車黃燦燦的臍橙源源不斷地通過長征第一橋,新世紀的長征路又從武陽橋走向勝利,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