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山群島英文Ch'ang-shan archipelage
亦作Ch'ang-shan Ch'un-tao或Changshan Archipelago。
中國遼東半島東南海上的島群。由200多個島嶼組成,包括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石城島等。大長山島陸域面積最大,海洋島最高(山峰海拔388公尺)。日俄戰爭後為日本強占。1945年後由中國政府收回。1949年後設定長山縣,1954年改為長海縣,為黃海北部的重要漁業基地,盛產魚類、海參、牡蠣等。
群島構成
長山群島中面積超出25平方公里的有大長山島、廣鹿島和石城島,其中大長山島面積是31.79平方公里,為長山群島中第一大島,是長海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積在15平方公里左右的有小長山島、海洋島和獐子島。上述六大島各自又有其附屬島嶼。
地質構造
從諸島嶼的地理分布、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差異來看, 長山群島又可分為外長山、里長山和石城列島三組群島。外長山群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搭鏈島、大耗子島、小耗子島和南沱子,呈東西排列。島嶼由絹雲母片岩和石英岩構成。島上山勢高峻挺撥,山篙一般在百來以上,海岸彎曲,水深港闊,到處是懸崖峭壁,像面積權有18平方公里的海洋島中就有20餘座海拔200餘米的山峰,其中哭娘頂高達388米。里長山群島含大長山島和小長山島、廣鹿島及葫蘆島,也呈東西排列,諸島嶼由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和片麻岩構成。
山勢低緩,一般不足百米,山腳下和沿海也分布零星平地。沙岸占諸島嶼海岸的1/4左右,灘涂面積廣闊,適合各種貝類的養殖。石城列島位於北部,主要由石城島、大土家島、壽龍島和長沱子島等組成。長山群島海蝕地貌發育典型。有大小不等、深淺不同、形狀各異的海蝕洞;壯觀的海蝕橋在群島上比比皆是;海蝕柱更是千姿百態。海蝕地貌為長山群島增添了無限風光,是長山群島擁有的獨特的海灘旅遊景觀。
中朝古陸
長山群島系大陸島嶼,原屬中朝古陸,後經斷裂作用與遼東半島分離。群島所在的大陸架,主要為震旦系和寒武系,X型斷裂非常發育,一組為北東東向,另一組為南東東向,還有一組為北北西向,半島與群島之間的里長山海峽,可能就是一條北東東向的深大斷裂帶。在這種斷裂構造控制下,原先地面的嶺谷排列成棋招‘形。冰後期的海浸,使高起的嶺峰成為海島。海辱周緣受海浪侵蝕,崖壁峭立;而泥沙的堆積,又把鄰近的一些小島連成大島,如大、小長山島、石城島和廣鹿島等。海島之間的海底,除局部深水道受海流沖刷外,大部分基岩為淺海相的細沙和淤泥所覆蓋。
氣候特點
長山群島地處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中緯度,四面臨海,故具備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又因受海洋的調劑,氣候溫和適中。冬季不冷,夏季不熱,年平均氣溫10 ℃,一月份平均氣溫-4.9 ℃。全年降水量640毫米,無霜期213天,是遼寧省無霜期最長的地區。根據海島的自然條件,海島人民把群島的山山水水安排得井井有序。島上的大小山頭,全是松、槐、柞等樹木覆蓋;大約海拔50米以下是層層梯田,再往下直延伸到海邊則是平整的園田,近海建有人工養殖場。
遼闊的黃海和優越的地理條件為長山群島發展水產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長山群島地處大陸架卜,水深一般不超出50米,陽光充足,海水透明度強,水溫適中。表面水溫年平均11.50 ℃,極端最低水溫-2.1 ℃,極端最高水溫28.3 ℃,冬季基本不結冰。海底植物繁茂,底質是鬆軟的泥沙,也有各種貝類和魚類生殖棲息所需要的岩礁。
暖流與寒流交匯是構成長山群島水產資源豐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每年4、5月份黃海暖流(黑潮在日本九州島西部的分支)和台灣暖流先後在這裡與我國北方沿岸寒流交匯,這時不僅水溫適中,而且下層的營養物質泛到上層,上層海水中浮游生物特別豐富,有利於大批魚蝦生息繁殖。
另外,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上的大小河流給這裡送來了大量腐殖質,使這裡水肥灘沃,浮游生物甚多,集中了大量魚蝦並促使它們迅速生長。
海景海鮮
因此,去長山群島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優美的海景,還可以品嘗多種海鮮。長山群島產魚蝦百種以上,其中產量較大的有鰓魚、台魚、青魚、黃魚、黑魚、鱉魚、蝦蝶魚、牙片魚和星蝶等。貝類有牡瀝等。大力發展海帶和貽貝等近海養殖。長山群島水產品總產量歷年來都名列全國前茅(縣級)。1978年水產品總產量達12萬餘噸,其中魚產量9萬餘噸。海珍品類的海參、鮑魚、干貝、對蝦是長山群島的四大特產,尤以海參、鮑魚、對蝦產量最多,聞名國內外。
海參以刺參最為名貴,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南端和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其中長山群島產量大,質量也最好,歷年來長山群島的海參產量約占全國的35%左右。鮑魚素稱海味之冠,其肉細嫩而鮮美,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目前我國的鮑魚以皺紋招‘鮑產量最大,主要產於長山群島的璋子島和海洋島,產量約占全國皺紋招‘鮑產量的60%以上。對蝦是人們所喜愛的海珍之一。我國對蝦的產量高、價值大,每年都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長山群島和渤海灣是我國兩大主要產蝦區。1979年長海縣產對蝦4000餘噸,約占全國產對蝦總量的13%。
值得一提的長山群島中的獐子島。它由東獐、西獐、沙包子三個村落及搭鏈、大耗子、小耗子三個島嶼組成,總而積為17平方公里。獐子島素有“黃海聚寶盆”、“黃海明珠”及“黃海一束花”等美名。島上南面陡峭,北面平緩,50%的海島面積是由馬尾松林、槐等喬木覆蓋,且有17%的海島面積為板栗及蘋果園等組成,全島青翠蔥綠,十分秀美。
天然動物園
相傳數百年前,人煙稀少的獐子島上棲息著大量的鳥獸,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最多的是獐子,到明末清初,約達6000多隻。傳說要獵取獐子是毫不費力的事,只要拿土木棒來打就是了。如今,獐子不見了,但獐子島四周的廣闊海域,有著極為豐富的水產資源,不僅盛產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及藻類等,而且還盛產海參、鮑魚、於貝等海珍品。機械化捕撈和養殖的普及,如今的獐子島是遠近聞名的富裕島了。
長山群島,宛如一顆顆未經雕琢的明珠鑲嵌在我國北方沿海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度假者。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必將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新興的海島旅遊區,散發出其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