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區

長城區

長城區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是嘉峪關市2009年12月1日設定的3個市轄管理區之一(是嘉峪關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具有縣區級行政單位職權與能力)。區工委、區管委機構駐市委黨校,轄新華、建設兩個街道和新城鎮,共25個居民委員會、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3992人。長城區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裡,兩千多年前開闢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

歷史沿革

地方歷史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裡,兩千多年前開闢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裡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建制由來

2009年12月,在初冬紛揚的雪花中,一個新的城鄉行政管理體制在嘉峪關市醞釀出台— —全市7個街道、3個工業園區和3個鎮劃分為3個功能管理機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長城區便是其中之一 。

這是嘉峪關市在考察和充分借鑑上海、天津、重慶、成都等城鄉管理體制,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邁出的新步伐。與這一新體制相輝映的是嘉峪關市城鄉一體化呈現的全新面貌, 條條平坦的大道向農村延伸,座座別致的現代農舍在田野上崛起,片片現代化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改變著傳統耕作方式……在嘉峪關崛起的進行曲中,奏響著城鄉一體的動人和弦。  作為全省新農村整體推進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市,一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已在嘉峪關市初步形成,充滿活力。

人口情況

2009年末,全市總人口17萬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4.96萬人,農村人口2.0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37‰,較上年下降0.13個千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3.1元,增長4.2%,增速比上年回落3.7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為13695.7元,增長2.7%,占人均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為79%。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10852.5元,增長1.5%。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4.98%。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56元 ,增長8%。

長城區轄新華、建設兩個街道辦事處和新城鎮。共25個居民委員會、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9260戶103992人,其中城市人口36953戶95299人,農村人口2307戶8693人。

城市發展

嘉峪關是以舉世聞名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命名的工業旅遊城市。又因他是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集團)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稱為“戈壁鋼城”,並因此而享譽中外。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嘉峪關市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現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業為主導、商貿旅遊業為支柱、城郊型農業為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

2009年,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0.05億元,由上半年下降2.1%逐步回升為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28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完成126.24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完成31.53億元,增長11.3%。人均GDP達到76087元(折合11143美元),增長9.64%。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1.5%,消費品價格指數100.8%。其中,食品價格指數為100.4%、衣著價格指數為103.5%、菸酒及用品價格指數為101.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指數為104.2%、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指數為100.4%、交通及通訊價格指數為98.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指數為101 %、居住價格指數為101.2%。(如表一所示)。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1.2%;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85.96%。

全年地區性財政收入完成23.29億元,下降10.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71億元,增長1.3%。其中,增值稅收入1.94億元,下降 20.4%;營業稅收入1.36億元,增長1.8%;企業所得稅收入0.41億元,下降23.1%;城市維護建設稅收入1.2億元,增長23.2%;個人所得稅0.32億元,增長41.6%。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0.62億元,增長10.83%。財政支出體現了公共財政和民生財政的特點。其中,教育支出達到13290.5萬元,增長6.43%;醫療衛生支出達到7134.5萬元,增長38.4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達到3557.7萬元,增長24.3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達到16515.3萬元,增長36.17%。

全年稅收收入231747.58萬元,下降9.89%。其中,國稅完成146458.58萬元,下降18.44%;地稅完成85289萬元,增長9.89%。

功能性調整

為進一步激發城市發展活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目標,嘉峪關市於2009年12月1日將原城區工委(城區工作辦公室)、郊區工委(郊區工作辦公室)和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整合後組建了新的長城區、鏡鐵區、雄關區。目前,經市政府第70次常務會議通過,將三區管轄範圍進行了明確規定。

長城區駐迎賓東路,管轄新城鎮(八個村:橫溝村、野麻灣村、長城村、新城村、中溝村、泥溝村、觀蒲村、安遠溝村)、嘉峪關工業園區嘉東工業園、魏晉墓旅遊景區,新華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大眾一、二、三社區,新華一、二社區,利民一、二社區、五一一、二、三社區,嘉東社區),建設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蘭新一、二社區,同樂社區、永樂一、二社區,永新社區,建新社區,建設社區,建林社區,建安社區,東安社區)。界線走向為:鏡鐵雄關線西起嘉峪關、酒泉兩市之間的縣級行政區域界限——嘉峪關玉門線與省道215線中心線的交會點,向東沿省道215線中心線至國道312線,再沿國道312線中心線至陽關路,折向東偏北沿迎賓西路中心線向東至迎賓西路與新華南路中心線的交會點止。全線長27.5公里,界限以南屬鏡鐵區,以北屬雄關區。

自然環境

地理

嘉峪關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河西重鎮酒泉市,距省會蘭州776公里;西連石油城玉門市, 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倚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與青海相距300餘公里;北枕色如鑄銅的黑山,與 酒泉金塔縣、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內蒙額濟納旗相連線,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中心位置為東經98°17',北緯39°47'。 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間,綠洲分布於海拔1450-1700米之間,城區平均海拔1600米。 境內地勢平坦,土地類型多樣。

長城區位於城市的東部,是主要工業企業所在地;東南、東北為綠洲,是農業區, 綠洲隨地貌被戈壁分割為點、塊、條、帶狀,占總土地面積的1.9%。

氣候

嘉峪關市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年均氣溫在6.7℃—7.7℃之間,年日照8000小時。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發量2149毫米。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

礦產資源

全市已探明礦產資源有21個礦種,產地40多處,其中鐵、錳、銅、金、石灰石、芒銷、造型粘土、重晶石等為本市優勢礦產。 鏡鐵山礦鐵礦石總儲量為4.83億噸,現已建成50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國內最大的坑采冶金礦山; 西溝石灰石礦儲量為2.06億噸,為露天開採,年產量80萬噸;大草灘造型粘土總儲量為9800萬噸。 鄰近地區還有儲量可觀的芒銷礦及可供開採的鉻、錳、瑩石、冰川石等礦藏。

水利資源

討賴河橫穿本市境內,年均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地下水年淨儲量7.32億立方米,年補給量1.64億立方米,常年允許開採量為1.11億立方米,目前實際年開採量僅為0.46億立方米,還有庫容6400萬立方米的大草灘水庫作為工業用水的調節。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44.6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尚富餘25.2萬立方米/日。目前,日處理污水5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已 投入使用。隨著城市污水回用和節水措施的推廣利用,完全可以滿足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用水。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

嘉峪關市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優越。是我國內地通往新疆、中亞的咽喉要衝,新亞歐大陸橋上的中轉重鎮,處於西部資源產區中心,配置資源的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及周邊地區有酒鋼集團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玉門石油管理局、東風航天城等大型國有企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油東送”等“六大能源網”跨境而過,是河西走廊生產要素最富集、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嘉峪關市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呈立體交通格局。 國道312線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嘉峪關火車站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一等客、貨運站和二等編組站,每天有20多對客運列車通過。嘉峪關機場是4E級國際備降機場。可起降各類大型飛機,有直達北京、上海、西安、蘭州等地的航線。

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7.59億元,增長5.2%。全年鐵路完成客運量130.54萬人次,增長10.98%,貨運量541.1萬噸,下降0.7%。公路完成客運量2245.47萬人次,下降15.2%;貨運量1938萬噸,下降1.73%。公路旅客周轉量28530萬人公里,增長18.43%。民航旅客吞吐量89604人次,增長38.56%。

電力煤氣

嘉酒供電區電力調配中心設在我市,電力總裝機容量70.4萬千瓦,並通過330千伏輸變電網向外輸送。酒鋼公司在建的25萬千瓦熱電廠今年即可建成,實現熱電聯產,全市公用設施和居民家庭將實現24小時供應熱水,可滿足城市十年內發展的供熱需求。另外,目前全市煤氣供氣總量達到3690萬立方米/年,實際用量2520萬立方米/年,尚富餘1170萬立方米/年,煤氣供應能力可滿足城區到2011年的發展需求。

產業結構

工業

嘉峪關的鐵礦、重晶石、石灰石、白雲岩、造型粘土5種礦種居甘肅省前三位。全市已形成以冶金工業為主體,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輕紡、食品為輔的工業體系。

農業

嘉峪關市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城市大、農村小,屬城郊型農業,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長城區新城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耕地面積33275畝。

2010年,長城區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3275畝,其中優質洋蔥、高效制種、優質西甜瓜、日光溫室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6993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1%以上。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新建標準化三代日光溫室107座。落實鋼架結構移動大棚70座,農民增收有了新亮點。

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2個,農村畜牧養殖小區累計達到11個。全區共引進、推廣畜禽新品種10個,最佳化了養殖結構,提高了養殖業經濟效益。農村規模養殖戶達到608戶,畜禽飼養量達到5.28萬頭只,同比增長4.8%,畜禽出欄達到4.08萬頭只,同比增長11.7%。

財政支農力度加大,全區共落實和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補助資金438.74萬元,全部按照“一冊明一折統”管理辦法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地兌現到了農戶。其中: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直補、汽車機車下鄉補貼、農機具購置等支農惠農補貼資金237.6萬元。落實日光溫室建設扶持資金、農戶居民點後院整治以及春荒補助等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資金102.4萬元。

旅遊資源

嘉峪關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裡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這裡有雄偉壯觀的漢代和明代萬里長城、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心臟,以及展現古代遊牧民族社會生活的黑山岩畫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晉墓地下畫廊等人文古蹟; 有亞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及祁連積雪、瀚海蜃樓等獨具特色的西部風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被譽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關國際滑翔基地及國家AAAAA級關城文化旅遊景區;有西北民俗風情旅遊和討賴河大峽谷探險、沙漠探險、花海魔鬼城探險等具有西部情調的探險旅遊勝地;有乾圓山莊、新城草湖等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此外還有石關峽、黑山湖等多處正在開發的旅遊資源,形成了以嘉峪關關城為龍頭的四大資源(空中氣流資源、山地冰川資源、陸地資源和地下資源)、八大景點(嘉峪關關城、嘉峪關國際滑翔基地、 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淺石刻岩畫、長城博物館、魏晉墓地下畫廊、七一冰川),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本地生產的旅遊產品主要有:夜光杯、風雨雕、駝絨畫、祁連玉雕、嘉峪石硯、文物複製品及反映魏晉時代人文景觀的墓磚畫等。其中,魏晉墓地下畫廊、新城草湖、拱北兩水庫、李陵碑、泛沙泉等旅遊景點在我區內分布。

嘉峪關滑翔基地

嘉峪關滑翔基地位於長城區民航機場內,距市區1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並同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三大開展滑翔運動的理想場所之一。1987年,法國最先通過氣象衛星發現了嘉峪關上升氣流。為促進滑翔運動的發展,國家體委組織力量,通過大量的考察論證,在嘉峪關建立了滑翔基地。目前,基地正在向以滑翔為主的綜合性航空俱樂部的方向發展。

在中國,西起新疆烏魯木齊,穿越甘肅、寧夏、東到陝西西安,有適宜於長途翱翔的強盛波狀氣流和熱力上升氣流,可完成國際滑翔科技組織設立的直線翱翔 2,000公里大獎。河西走廊位於這條 2,000公里最佳路線的黃金地段,其熱力上升氣流以嘉峪關為最。嘉峪關由於緯度高,總雲量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日差較大,可達23.4攝氏度,易產生熱力上升氣流;降雨少,濕度小,氣候乾燥,積雲量適中,熱力上升氣流強盛,平均上升率3-5米/秒,有時可達6-8米/秒。熱力上升氣流形成早,消失晚,持續時間長達10小時以上;基地能見度常在30-50公里,可提高飛行地速30-40公里/小時。氣流達到的高度一般在4,00O米以上,有時可高達6,000米以上,有利於在高空飛行。同時,平坦而開闊的戈壁灘可供萬一找不到上升氣流時安全迫降。

嘉峪關滑翔基地占地60,000多平方米,現有8架運動飛機,其中有初教六5架,初教五3架;10架滑翔機包括國產前進號7架,進口楊塔爾2架,羅馬尼亞28雙座一架;此外,還有蜜蜂飛機1架,熱氣球2具,並備有山坡滑翔、山坡傘、高空飛行氧氣設備等。

2000年以前,嘉峪關滑翔基地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屬於甘肅省體育運動委員會,2001年,甘肅省體委將其移交給了嘉峪關市。嘉峪關市政府在經過研究論證後,決定對滑翔基地做進一步的開發,新增加通用航空、滑翔、跳傘、蹦極、熱氣球、山坡傘、動力傘、卡丁車、網球以及射擊等特色體育運動旅遊項目,開展多種滑翔旅遊活動,使其成為集旅遊、競技、交流為一體的、世界一流的國際滑翔基地。

魏晉壁畫墓群

嘉峪關市魏晉磚壁畫墓位於長城區新城鎮,四周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在這戈壁上座落著千餘座古墓葬,宛如一顆可璀璨的明珠鑲嵌其中。

魏晉磚壁畫墓發現於1972年。從1972—1973年,共發掘古墓18座,所發掘的這些墓葬,結構多為三室迭造磚墓,且裝飾有三至五層,或多達十層的彩繪。出土磚壁畫七百餘幅,多為一磚一畫,也有數磚組成畫面的小幅壁畫和半磚一畫。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素有“地下畫廊”之稱。磚壁畫內容豐富,有農耕、採桑、畜牧、井飲、狩獵、屯墾營田、宴飲、奏樂、博弈、出行、營帳、車與、絲束等。這應是我國絲綢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書,為研究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風俗及農牧外交、氣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並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嘉峪關魏晉墓發掘出土的760餘幅壁畫,內容豐富,反映當時的社會層面十分廣闊。

魏晉時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人民生活動盪不安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頻繁的歷史時期。河西地區相對遠離於中原的動盪凋敝,為人們致力於現實物質生活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前提與保證。魏晉墓磚壁畫,將筆觸直接對準了這一地區人們的現實生活,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客觀紀錄。五號墓出土的《驛使圖》,應值得特別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郵驛遞傳的國家之一,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早在商代就有通遞軍情的傳信活動;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紛紛辦起了私郵或管郵,用來傳遞信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鹹陽為中心建立了全國性的驛站,統一驛令,是當時的郵驛發展到了相當規模,漢代開始,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原與西域的驛道,並設立了常規驛騎,從而標誌中西方的郵驛的第一次溝通與形成。

郵驛在早期,經歷了驛傳和驛騎等發展階段。漢代沿著“絲綢之路”的古道設列廳台,廣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傳遞信息。為了信息傳遞快捷便利,歷代還在驛道上沿途廣設驛站,供驛使休息打尖,換乘車騎或補充給養。我們可以想像數千年前絲綢古道上驛使們行色匆匆,往來穿梭,騎塵滾滾,不絕於道的情景。

嘉峪關魏晉墓五號墓的一幅彩繪驛使圖,客觀真實的記錄了當時這一地區郵驛情形。畫面上,一手持信物,躍馬疾馳的信使,也許是軍情緊急,也許是信息重要,也許是怕路遠天黑,驛騎四蹄騰空,飛速向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連馬尾也飄了起來,信使則穩坐馬背,使得整幅畫面動中有靜,反襯了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生動傳神的手法,對歷來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這幅畫也是中國早期郵驛歷史真是而又形象的記錄,它對於中國郵政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認識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因此在1982年,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將其以《驛使圖》為名,發行小型張紀念郵票,以見證中國郵政的悠久的歷史與輝煌歷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