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鸚哥魚

長吻鸚哥魚

長吻鸚哥魚,又名長頭馬鸚嘴魚,俗名鸚哥,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

基本信息

學名

Hipposcaruslongiceps

命名者

(Valenciennes,1840)

棲息深度

1-40公尺

中文名

長吻鸚哥魚

有毒魚類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科號科名

F414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長頭馬鸚嘴魚

模式種產地

Waigeo,Indonesia 觀賞魚類是

俗名

鸚哥

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60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

同種異名

Scaruslongicep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FishBase(2006);FishesofJapan(Nakabo,2002);ReviewanddoubtfulspeciesofScaridaeofTaiwan(Liaoetal.,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258.ASIZP0056259.ASIZP0060792.ASIZP0060799.ASIZP0060982.ASIZP0900038.ASIZP0914865.FRIP21622.FRIP21686.NMMBP06384.

英文俗名

Pacificlongnoseparrotfish;Long-nosed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眼幾近於背側。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3列,上列為6鱗;中列為5-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雙截形。稚魚體呈淡褐色,體側具有一個寬的橘色縱紋,尾鰭基部具一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為淺黃褐色,由上而下漸淡,鱗片邊緣為白色;頭部與體色相仿,但更淺些;背鰭及臀鰭外緣為淺黃色,中央具灰藍色色帶;尾鰭為黃褐色。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色為紫藍色,由上而下漸淺,鱗片邊緣為橙色;在上唇以上之吻部為紫藍色,其下為紫綠色,各向後延伸經至背鰭基部及臀鰭基部;背鰭及臀鰭為黃色,外緣及中央部位有紫藍色縱紋;胸鰭上部為黃色,下部為藍紫色;腹鰭之軟條為淺黃色,硬棘為藍紫色;尾鰭為深黃綠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混濁的瀉湖且超過外圍礁石的區域。通常以群集出現;雌性魚通常形成小的群體。大的成魚可能出現到深度至少40公尺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的可可-基靈群島與羅雷淺灘至萊恩群島與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台灣東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