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長三角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浙江工業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作為核心共建單位,由共同致力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和引領製藥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國際創新機構等單位聯合組建的非法人實體組織。2012年9月,中心獲浙江省首批協同創新中心認定。
2013年3月8日,中心通過教育部初審。
2013年3月,中心作為候選單位接受教育部專家組現場考察。
2013年4月11日,中心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為2012年度“2011計畫”首批通過認定的14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宗旨定位
立足浙江,服務區域,面向全國,接軌國際,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主動對接區域發展重大需求,有效匯聚政產學研用各方創新資源和要素,合力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著力研究解決製藥產業的重大問題,協同培養製藥產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共同建設製藥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為推動我國從製藥大國向製藥強國的轉型作出應有貢獻。中心以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協同創新能力為核心,積極探索製藥產業協同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針對區域製藥產業重大、共性問題,突破一批製藥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系列協同創新的示範效應,使協同中心成為國際高水平的製藥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行業企業服務基地、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成為區域乃至全國製藥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和導航器。
人才隊伍
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中央“千人計畫”、“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浙江省特級專家等領銜,以浙江省創新團隊、中青年學術骨幹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隊伍,人員隊伍的專業背景涵蓋了製藥工程、藥效學、毒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等多個學科,有三個創新團隊入選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中心現有成員19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領軍人才15人,全職研究人員66人,兼職研究人員113人,管理人員11人。人員專業背景涵蓋了製藥工程、藥效學、毒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等多個學科;三個創新團隊入選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中心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擔任,執行主任由浙江省特級專家蘇為科教授擔任。
中心由浙江工業大學牽頭,擁有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5家核心共建單位,華東醫藥、浙江醫藥、海正藥業、華海藥業、仙琚製藥等一批製藥龍頭企業,美國IPS公司、美國UCI、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等國際創新力量。
組織機構
中心已經形成了較為合理完備的組織機構,並投入運作。精簡有效的組織機構為中心的平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導師簡介
長三角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導師簡介(補充更新中)張福利
男,博士,1968年3月出生,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浙江海正藥業-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康緣藥業-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心腦血管藥物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藥物重大品種工藝研究和化學創新藥物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哮喘、腫瘤、真菌感染、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藥物的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研究,尤其在手性藥物的不對稱合成以及重大品種的產業化方面形成技術優勢,先後負責30餘項課題的研製開發,包括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6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1部,申請發明專利51項(授權18項,包括美國、歐洲專利)。已培養博士生5名,碩士生18名。2001年獲得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2010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稱號。
胡海峰
男,博士,1967年11月出生,1998年畢業於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微生物藥學專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1999年2月起在日本科學技術廳從事STA研究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工作為微生物核糖體工程,期間申請PCT專利一份和發表國外論文3篇, 2002年2月起,在院生物製藥部進行微生物仿製藥的開發和藥物合成關鍵中間體的生物合成研究,已經完成二個仿製藥的開發和產業化、二個關鍵中間體的產業化研究,承擔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一項、上海市重點攻關項目二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餘名。發表論文22篇。研究方向:微生物天然產物的研究、微生物代謝調控研究、微生物仿製藥的開發與創新工藝的研究等。
周偉澄
男,博士,1958年11月出生,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抗感染藥物重點實驗室及創新藥物與製藥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醫藥工業雜誌》總編輯。。1994年榮獲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和中國科協評選的“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7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200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獲上海市科委“優秀學科帶頭人”稱號,2009年獲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領軍人才”稱號。其研究課題多次受到聯合國開發署/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國家973項目等的資助。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一份,其他類別新藥證書5份。申請專利49項,已獲授權23項,包括美國專利授權兩項。主編《高等藥物化學選論》和《化學藥物製備的工業化技術》兩本研究生教科書,已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30多篇。 2008-2012年連續五年主持了全國性的“創新藥物與製藥工藝學術研討會”(每年一屆)。共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多名。
袁哲東
男,博士, 1969年生,研究員,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化學部主任,從事新藥研究開發和重大醫藥品種的工藝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抗感染、心腦血管、神經系統、抗腫瘤藥物的新藥合成與設計和藥物合成工藝研究。近5年間負責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平台資助項目“1.1類新藥馬來酸舒布替尼的臨床前研究”、“碳青黴烯類新藥的設計與合成”、“阿瑞匹坦和福沙匹坦的臨床前研究”“比阿培南及其注射液”、“酒石酸托特羅定及其片劑”和“瑞舒伐他汀鈣及其片劑”等項目,已獲得20餘件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獲得1.1類創新藥物臨床批件一項。申請中國發明專利五十餘項,獲得授權專利18項,申請PCT十餘項。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何軍
男,博士,1976年12月生,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主管。正承擔“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新製劑技術平台建設(2012ZX09304004)子課題2項、上海市科委納米專項1項(12nm0502500)。作為主要學術骨幹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畫(973)項目1項(2013CB932504)。承擔完成上海市科委項目1項,並承擔了多項含藥和營養型脂肪乳注射液課題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2項一類新藥新製劑的研究,已成功協助企業完成2-3條脂肪乳生產線的建設,獲生產、臨床批件各1項。現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9項,授權2項,累計在國內外藥學期刊發表論文19篇。作為編委參加編譯著作一部(《製劑技術百科全書》,2009年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參加編譯著作一部(《安塞爾藥物劑型給藥系統》,2012年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榮獲200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2009年第十屆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09年度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蔣惠娣
女,博士,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藥物代謝、藥物轉運體、化合物早期ADME成藥性評價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研究骨幹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技術平台)、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973、浙江省重大科技項目、浙江省自然基金及製藥企業合作研發項目30餘項,積累豐富的基礎研究及新藥研發經驗。已發表科研論文90餘篇,其中SCI收錄近50餘篇,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中藥五類新藥臨床批件2項。
羅沛華
女,博士,浙江大學教授。近五年,致力於抗腫瘤藥物的藥理與毒理研究,重點瞄準抗腫瘤藥物的前沿科學問題,在新機制闡明、新模式探究、新靶向概念提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同時積極推進創新藥物研究,完成了5百餘藥次篩選,發現了4個抗腫瘤活性化合物,正在進行全面、系統的臨床前研究。圍繞抗腫瘤藥物的藥理與毒理研究發表SCI 學術論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 Stem cells、Oncogene、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論文9篇。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 3項,申請發明專利 4項。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博士後基金委、浙江省衛生廳及教育廳等項目7項。
劉滔
女,博士,副教授,現任浙江大學藥學院藥學系副主任、浙江省藥學會藥化與抗生素專業委員會委員及秘書、浙江省藥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秘書等。入選2012年度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抗腫瘤、抗愛滋病及抗糖尿病藥物先導分子的設計和發現。近5年,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衛生部科研基金1項,作為主要骨幹參與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研究課題。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國家二類和四類新藥各一項。在PLoS ONE、BMC、CMC等SCI收錄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三十餘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8項,授權4項。分別獲2008年(第3獲獎人)、2010(第1)年和2011年(第8)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及201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6)。
盛曉霞
女,博士,中心特聘教授。為杭州領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浙江大學藥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省“千人計畫”特聘專家。盛曉霞博士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化學工程系,並曾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展高分子材料博士後研究,長期從事藥物的固態製藥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藥物晶型篩選、處方前評估、結晶工藝、製劑技術、利用藥物高分子作用提高固體製劑藥物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科研技術開發並最終實現產業化。盛博士曾在PNAS、J Am Soc Nephrol、J Am Chem Soc等國際和專業領域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兩篇論文被選為學術期刊封面,一篇被《自然》雜誌專門報導。盛博士曾任國際著名大型製藥集團雅培公司研發總部的高級研究員,創建並領導材料科學實驗室負責該公司所有臨床開發藥物材料性質表征和最佳化,領導6個固態製藥技術團隊專攻臨床I至III期藥物的固態製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主導多個抗癌、抗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等重大疾病領域的藥物開發。盛博士現任杭州領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科學家,近兩年來,領業醫藥已經同幾十家創新藥企業和仿製藥企業在近百個品種上成功開展項目合作,幫助企業實現擴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突破專利壁壘、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促進制藥企業儘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阮奔放
女,博士,教授, 浙江省千人計畫特聘專家。承擔藥物研發, 藥效研究,和本科生雙語和全英文教學工作。博士畢業於萊斯大學, 耶魯大學博士後,惠氏和輝瑞藥業公司資深科學家,福馬治療生物製藥公司項目生物組長。發表34篇論文 (e.g. PNAS等國際刊物)和3個專利申請。作為作技科技骨幹, 參與新藥研發項目十餘項(雷帕黴素類似物、 受體、激酶, 水解酶等)。 作為項目生物組長, 開創四個研發阻斷腫瘤代謝和信息傳導的新藥項目 (谷氨醯胺酶等)。 有新藥進入臨床發展。課題研究方向是硏發治療癌症,髙膽固醇, 中風, 炎症類新藥或藥劑。建立各種化學分析、生物分析和藥效測試方法,研究藥物甾體、大環天然產物、蛋白質和酶的生物作用機制。
科技資源
遠程會議診斷系統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遠程會議診斷系統是一個具有實時多信息互動的平台,中心利用自身的核心共建單位與合作單位的科技資源和專家庫,通過該網路遠程互動平台可為行業企業提供實時的技術服務交流的工藝技術診斷服務。
儀器設備共享平台
浙江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享平台
科研成果
科研獎勵序號 | 成果名稱 | 第一 完成人 | 完成單位 | 獎項名稱、等級 | 頒獎單位 | 獲獎時間 |
1 | 藥物製劑緩控釋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 | 賀 芬 | 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1年 |
2 |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化學-酶法合成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發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0年 |
3 | 高純度井岡黴素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8年 |
4 |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套用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7年 |
5 | 天然d-a-維生素E工藝技術創新 | 李春波 | 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0年 |
6 | 阿卡波糖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國家教育部 | 2011年 |
7 | 含氮、硫、氯污染物的生物淨化及強化原理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國家教育部 | 2010年 |
8 | 生物法廢氣淨化新技術及工業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國家教育部 | 2008年 |
9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重大貢獻獎 | 沈寅初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重大貢獻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10 | 典型污染物催化/生物降解強化機制研究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11年 |
11 | 多組分工業廢氣高效生物淨化新技術及工程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12 | 卡馬西平、奧卡西平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9年 |
13 | 高純度井岡黴素及其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的產業化技術開發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7年 |
14 |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套用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6年 |
15 | 安全、高效、廣譜型新獸藥大觀黴素的研製及產業化 | 裘娟萍 | 浙江工業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16 | 萘普生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2011年 |
17 | 電氧化技術及其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2010年 |
18 |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化學-酶法合成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發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 2009年 |
19 | 含硫氮污染物廢氣生物淨化新技術及工業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 2008年 |
20 | 卡馬西平、奧卡西平綠色合成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 2008年 |
21 | 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套用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 2006年 |
22 | 一種高純度井岡黴素粉劑的製備方法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第十三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 中國知識產權局 | 2011年 |
23 | N-[1(S)-乙氧羰基-3-苯丙基]-L-丙氨酸-N-羧酸酐的化學合成方法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第十屆中國專利獎 優秀獎 | 中國知識產權局 | 2007年 |
24 | 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的新技術 集成開發及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國家環境保護部 | 2007年 |
25 | 中藥代謝分析技術平台建立與套用 | 曾 蘇 | 浙江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10年 |
26 | 靶向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和發現 | 劉 滔 | 浙江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10年 |
27 | 基於作用靶點的抗腫瘤藥物活性評價方法的建立及其套用 | 楊 波 | 浙江大學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8年 |
28 | 鹽酸麻黃鹼的生產新工藝 | 周后元 |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 | 上海市技術發明 一等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9年 |
29 | 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綜合技術的建立與套用 | 宣堯仙 |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 | 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一等獎 | 浙江省衛生廳 | 2012年 |
30 | 病毒性載體基因藥物(產品)臨床前安全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 | 宣堯仙 |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 | 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二等獎 |
發明專利(部分)
序號 | 發明專利名稱 | 第一 發明人 | 專利權人 | 授權 時間 |
1 | 一種利用超支化聚合物對平板膜進行親水改性的方法 | 魏秀珍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22 |
2 | 管道化連續生產2-乙基蒽醌的裝置及工藝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22 |
3 | 氯乙烯基環丙烷的合成方法 | 李堅軍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22 |
4 | 乙醯乙酸乙酯微生物轉化製備(S)-3-羥基丁酸乙酯的方 | 歐志敏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22 |
5 | 一種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 | 錢俊青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22 |
6 | 管道化方式生產正丁基硫代磷醯三胺的方法及專用設備 | 陳志衛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08 |
7 | 一種從銀杏葉中提取銀杏提取物的方法 | 王 平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08 |
8 | 紅球菌ZJPH1003及其在製備S-(+)-2,2-二甲基環丙烷甲酸 | 王 普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8.08 |
9 | 不對稱還原製備(R)-1,3-丁二醇的方法及菌株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25 |
10 | 一種鋁-鐵聯用的有機廢水高級氧化處理方法 | 林坤德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25 |
11 | 5-氨基-1,2,4-噻二唑乙醯胺衍生物的製備方法 | 鍾為慧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25 |
12 | 一種二苯基瞵甲基取代的杯[4]芳烴的套用 | 鍾為慧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25 |
13 | 高通量篩選三氮唑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方法及化合物 | 朱 勍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04 |
14 | 一種柑橘精油及其製備方法和套用 | 錢俊青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7.04 |
15 | 一種用於廢氣處理的螺鏇形光反應器及廢氣處理工藝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16 | 生物催化與分離耦合法生產R-扁桃酸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17 | 一種甘油脫水酶基因.載體.工程菌及其套用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18 | 具有17β-雌二醇降解能力的芽孢桿菌E2-Y及其套用 | 姜理英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19 | 能夠高效降解二氯甲烷的羅得西亞甲基桿菌H13及其套用 | 陳建孟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0 | 高活性高耐受甲醛降解菌及其套用 | 鍾衛鴻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1 | 新型水溶性殼聚糖衍生物及其製備和套用 | 應國清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2 | 一種新戊二醇的高效回收方法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3 | 一種2-環己烯類化合物的製備方法 | 崔冬梅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4 | 一種從陳皮中提取橙皮苷的方法 | 謝 捷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5 | 一種多取代烯丙基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鍾為慧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6 | 一種2-吡咯磺醯胺類化合物的製備方法 | 崔冬梅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6.27 |
27 | 一種利用硫鐵礦廢水及處理污泥製備聚合硫酸鐵鋁的方法 | 林春綿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28 | 亞氨基二乙酸的液相分析方法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29 | 一種利用鞘氨醇單胞菌發酵萃取耦合製備輔酶Q*的方法 | 鍾衛鴻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0 | 生物催化法生產R-扁桃酸及其衍生物的方法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1 | 一種環氧化物水解酶基因、載體、工程菌及其套用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2 | 一種多取代苯類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 陳志衛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3 | 2-雜芳基取代喹啉類化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 | 李振華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4 | 一種固定化酶整體毛細管色譜柱及其製備方法和套用 | 錢俊青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5 | 一種2-氯煙酸的合成方法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30 |
36 | 一種醯胺類除草劑降解產物ESA的降解方法 | 徐 超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37 | 一種資源化處理硫鐵礦廢水製備氧化鐵黑顏料的方法 | 林春綿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38 | 一種套用高速逆流色譜分離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方法 | 王 鴻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39 | 一種利巴韋林縮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 | 李永曙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0 | 4-溴-2,3,5,6-四氟苯乙酸的製備方法 | 俞傳明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1 | 一鍋法製備二苯並噻唑二硫醚和三苯基膦 | 鍾為慧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2 | 一種二乙醯大黃酸的製備方法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3 | 玫瑰桿菌zjut及其在製備瓊膠寡糖中的套用 | 梅建鳳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4 | 一種螺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李堅軍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5 | 一種葫蘆素B的提取分離方法 | 單偉光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6 | 一種2,3,4,5-四氟苯甲醯氯的化學合成方法 | 蘇為科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7 | N-磺醯酮亞胺類化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 崔冬梅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23 |
48 | 生物催化法生產2,2-二甲基環丙烷甲醯胺的提純方法 | 鄭裕國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16 |
49 | 能夠高效降解尼古丁的申氏桿菌HZN1及其套用 | 馬 雲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16 |
50 | 叔丁基-[2-(聯苯-4-基)-1-(羥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 | 張興賢 | 浙江工業大學 | 2012.05.16 |
研究生培養
中心研究生培養途徑2013年中心招收碩士研究生20名。
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研究生將圍繞綠色化學製藥、生物技術製藥、藥物製劑、藥效學、藥物質量控制、藥物安全性評價和環境友好等方向開展研究。今研究地點將根據導師分布在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中心(上海)、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知名科研院所。
中心研究生資助辦法
1.常規補助:根據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規定,在國家補助之外,進入研究階段中心研究生在導師補助700元/月的基礎上,得到中心等額配套補助。
2. 中心研究生獎學金在普通研究生獎學金之外,單設獎學金,最高可獲4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