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鑒良村地處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城鄉結合部,緊靠鎮區。截止到2007年,全村126戶,共622人,田園耕地面積210畝,人均不足4分田,是個典型的人多田少的自然村。全村醫療器械產業在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正確引導下,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建設,品種日益齊全、規模逐漸做大、品牌不斷唱響,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醫療器械專業村。到2005年底,全村從事醫療器械生產、經營、銷售人員430人,占全村總人數的70%。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其中千萬富翁、百萬元戶近20戶。該村基本普及自來水、有線電話、程控電話、手機,村內“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文化活動中心、籃球場、門球場等文化娛樂設施齊全。改革開放之初,鑒良村民眾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單一的水稻種植,由於人多田少,大多數村民生活困難,有的溫飽問題都難解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鑒良村廣大村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跳出“一畝三分地”,把出路定位在非農產業上。他們發現剛剛從江浙引進李渡鎮的一次性醫療器械成本低、設備和生產工藝簡單、銷售好、發展潛力大,於是鑒良村一部分頭腦活絡的村民在家辦起了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輸液器加工廠。從江浙購進原材料,雇用人員在家組裝,自己或子女到外跑推銷,形成自我加工、自我生產、自我銷售的家庭作坊式企業。當時,醫療器械市場比較混亂,加工生產銷售醫療器械利潤十分可觀,一部分人很快富裕了起來。在一部分先富裕起來村民的影響下,鑒良村從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輸液器組裝、推銷人員與日俱增,至90年代中期,鑒良村幾乎家家戶戶涉足醫療器械行業,在全市被冠以“醫療器械專業村”之稱。 企業經濟鑒良村雖然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一次性醫療器械生產或推銷,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制假售假,生產或推銷產品都是假冒品牌,一度是全縣醫療器械打假的重災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市場體制逐步完善和規範,醫療器械生產富裕起來的鑒良村民意識到,如果一味冒用別人的牌子,不要說無法與別人競爭,更有可能觸犯國家法律法規,被社會淘汰。2000年全國醫療器械打假風暴後,鑒良村人痛定思痛,在政府引導下,開始走規範發展道路,一方面,他們利用手中原始積累資金,在鎮區購地辦廠、開公司;另一方面實行“走出去”戰略,到省外、市外、縣外投資辦廠開公司,嚴格按照醫療器械行業標準生產經營,全村醫療器械產業從作坊式生產轉向標準化生產,從地下銷售轉向合法經營,從無序轉向規範,推動了全村醫療器械產業做大做強。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鑒良村人的規模意識、品牌意識不斷增強,深深體會到:品牌是產業興旺的生命。在鎮黨委、鎮政府提出的“抓骨幹,興產業;建基地,創品牌;整隊伍,擴市場;拓財源,求發展”的總體思路的指導下,該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增投入、搞科改、擴規模、創品牌,大力打造自己的產業集群,努力形成了“一村一品”新的發展格局。目前,鑒良村有70多名推銷員,醫療器械生產企業8家,經營企業23家,其中資產超千萬元的有4家,資產超百萬元的有10家。如江西益康醫療器械集團公司,占地面積100畝,員工1500人,年產值超億元,上交稅收200多萬元,“益康”牌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輸液器遠銷英國、俄羅斯、德國、東南亞、南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發展目標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醫療器械產業,鞏固發展“一村一品”格局,鑒良村將按照“圍繞一個目標、研究發展做好兩篇文章、推進三個轉變”的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夯實“一村一品”發展基礎,拓寬“一村一品”發展空間,推動全村生產發展,促進農民生活寬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良好條件。圍繞一個目標:即緊緊咬住強村富民目標不放鬆,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做好兩篇文章:一是結合鎮黨委、鎮政府“能人回歸工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在外成功的本土人士回家創業;二是發揮醫療器械產業的吸附效應,延伸產業鏈條,擴大企業集群,促使同類企業、關聯企業向本地聚集,打造醫療器械特色產業製造基地。推進三個轉變: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努力實現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二是推進管理創新,努力實現企業由“家庭式管理”向“現代化管理”轉變;三是實施品牌創新,努力實現由“打造品牌產品”向“打造品牌企業”轉變。通過三個轉變,迅速做大做強醫療器械產業企業,進一步增強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群的綜合競爭能力,推動整個產業企業群的良性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