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之歌

《鐵道兵之歌》將他們的熱血和青春獻給了共和國國防鐵路建設。當年,無數青年就是在《鐵道兵志在四方》這支歌的感召下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行列,奔赴到祖國鐵路建設的戰場,今天,當唱響這雄糾糾、氣昂昂的旋律,吐出樂觀豪邁的歌詞時,又把我們帶進了當年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鐵道兵之歌》是一部以鐵道兵“援越抗美”、“戰沙通”為歷史背景,以20世紀60、70年代共和國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為脈絡,以鐵軍生活為題材的記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故事短小精悍,歷史空間廣闊。題材磅礴大氣,語言色彩豐富,令人聯想叫絕,也讓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

作者簡介

楊昆寧,雲南大學教授,出版著作有:《中國茶文化藝術論》、《古滇茶錄》、《午夜1+1心理診所》、《中華古玩藝術》和詩歌、影視紀錄片創作及學術著作十餘部。從事哲學及心理衛生學研究和教學三十二年。雲南鐵道兵聯誼會發起人之一。

圖書目錄

第一部 援越抗美
主席號令
國門誓師
越池大橋
凱旋而歸
第二部 軍旅春秋
歷史轉折
備戰備荒
投筆從戎
新兵連隊
襄渝記事
轉戰燕山
北京歲月
退伍前夜
志在四方
第三部 告別軍旗
軍委決定
集體轉業
山花爛漫
軍旗飄飄
後記

後記

在講到我是怎樣創作紀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叫楊昆寧(雲南大學教授),曾用名:華蕾;網路實名:華蕾·楊;QQ呢稱:“我思故我在”。我的祖籍是雲南安寧,1956年3月12日生於昆明,少年時期成長在楚雄,至今不會說家鄉話,愛聽相聲;喜歡拉小提琴,操一口夾雜著北京方言的國語。1971年1月,國中二年級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上首長叫我“紅小鬼”,20世紀70年代一直駐防在北京懷柔。所在部隊番號:鐵道兵十三師六十三團修理連。1979年1月,退役回到雲南。80年代初,躊躇滿志的我開始了自己的大學哲學教學生涯。大學時期,開始筆耕,處女作《西方哲學家生活與思想研究》。一度擔任中共黨校教員、民營心理醫院院長、大學教授,人生經歷頗為傳奇。現還身兼崇高職銜。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我已經邁人天命之年,開始向老境邁步了。不敢奢望大展宏圖,也不敢往後回顧,只想趁著天色還大亮的時候再做些事情。從年輕到現在,我一直將自己比喻為一個淘金者,開始時總是從那些幾乎無路可走的叢林草莽中披荊斬棘,尋找出一處埋藏著金沙的溝壑沙窩,然後奮力淘盡數百噸的沙石土渣,希望能找到幾粒金屑。雖然,我無法向一個淘金者那樣,把我的探索、辛勞、酸楚和歡樂留給後人。但這幾粒小小的金屑,則是我耗盡了畢生之力而淘之得來的,看著手心裡的幾粒小小金屑,不禁暗自發笑。辛棄疾描寫元宵佳節的一首詞《青玉案》下闋,頗能感慨這一切:“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寫一部以鐵道兵軍旅生活,鐵軍戰士情懷為題材,以自己為原型的紀實體電影小說,這是我多年來的一個願望,也是戰友們的一個期望。
在這裡,我要提及一點。所謂電影小說,就是由兩個名詞構成:電影和小說。電影小說的特點,就是小說簡單、明了,讀起來好像一部電影的劇本或者分鏡頭劇本的畫面。但小說形成電影,給人的感覺是電影形成的這部小說。電影小說的發展空間很大、很廣。
我的小說中的大多數人物,用的都是假想的名字。如小說里的主人公李滇生就是筆者自己,向天舒、姚建軍、劉懷京、孟夏楠、姚雪都是我身邊的戰友,儘管他(她)們的名字是假想的,但故事是真實的,人物是鮮活的,事跡是可信的。
在創作《鐵道兵之歌》,的過程中,我深入襄渝、沙通,涉足大山鐵路,探訪戰友人家,採訪鐵軍前輩,凝聽鐵軍故事。成書之時,我特別感謝姚正雄、杜志剛和馬利昆等戰友,百忙中審閱書稿,提供一些修改意見。
在此,我還要特別地感謝劉佳奕給予本書出版的鼎力支持和贊助。

序言

2011年,是我們參軍四十年,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二周年。在這大好、大美、大慶的日子裡,楊昆寧處心積慮創作的紀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激情問世,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共和國和我們偉大的鐵道兵獻上了一份厚禮。
2011年3月,楊昆寧將剛剛脫稿的紀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的電子列印稿交給了我,托我給小說寫個序,盛情難卻,我欣然地接受了。
作者楊昆寧是我的戰友,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大學教授,而且還是一位生性樂觀、性情中人,他快人快語,快侃快談,朗朗說來令人時兒驚,時兒悸,時兒捧腹,時兒感嘆,乃至拍案而起,理論天下。楊昆寧創作的紀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可以說是他多年來的一個夙願,也是我們很多戰友多年來的一個企盼。當我第一次從楊昆寧的手中接過列印好的小說手稿時,我就被小說的名字深深地打動了,在閱讀小說手稿的過程中,真實的故事情節,令人閱之陶醉;鮮活的人物情懷,看後為之動容。讀完小說,我感慨地對著兒子說道:“記住嘍!孩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飄揚的‘八一’軍旗上,永遠銘刻著這樣一支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鐵道兵之歌》是一部以鐵道兵“援越抗美”、“修襄渝”、“戰沙通”為歷史背景,以20世紀60、70年代共和國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為脈絡,以鐵軍生活為題材的紀實體電影小說。小說里描寫的幾位“文革”時期“五零後”的新一代鐵道兵,都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人物,反映了主人公們少年投筆從戎,來到鐵道兵部隊,在部隊的培養和教育下,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人生經歷。我很欣賞這本書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小說的故事,短小精悍,歷史空間廣闊,題材磅礴大氣,語言色彩豐富,三言兩語,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幅畫面,一個個人物,令人聯想叫絕,也讓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小說里襯托的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感人至深,讓人隨閱而哼,縱情歌唱。
此外,小說的名字取得好,取得大氣,取得貼切,取得有咱們鐵道兵的精神氣兒。只要一看到這幾個字,我們就有力量,就感到無比自豪;只要一念起到這幾個字,我們每個戰友都會情不自禁、不約而同地唱起這首鐵道兵的軍歌《鐵道兵志在四方》。當年,我們無數青年就是在這支歌的感召下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行列,奔赴到祖國鐵路建設的戰場,將我們的熱血和青春獻給了共和國國防鐵路建設。今天,當我們每個戰友們唱響了雄糾糾氣昂昂的旋律,吐出樂觀豪邁的歌詞,仍會把自己帶到當年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可以說,楊昆寧是昨日的武小子,今日的文狀元。高深的文化層次和藝術修養,使得他寫的小說,雖沒有傳統小說那樣結構細膩,平鋪敘述,情節豐滿。可他的小說結構簡單、明了.既可通讀,又可以選讀,斷續的談話,使讀者輕鬆,另外,小說里時而插入畫外音,增加了點評功能,讀起來好像一部電影的劇本或者分鏡頭劇本的畫面。楊昆寧謙虛地說自己的這本書只能算是一部“拙著”,拙著出版後想廣泛聽聽戰友們和大家的意見,再用幾年的時間,努力將拙著打磨成一部視聽影視的佳作,奉獻給每一位鐵道兵的戰友們。
也許眾多的社會讀者會以為紀實體電影小說《鐵道兵之歌》只是一部講述鐵道兵的書。沒錯,《鐵道兵之歌》既是一本了解鐵道兵、知道鐵道兵歷史偉業的軍書,同時也是共和國國防鐵路建設發展的一本前世今生的斷代史。
總之,此書貴在史料真實、人物鮮活,好在說的都是我們自己身邊的故事。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樂於介紹給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