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鄉[湖北省嵐皋縣下轄鄉]

鐵爐鄉位於鄂西東南邊陲,東鄰湖南石門、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縣走馬、地處武陵山脈,是陝西省嵐皋縣下轄鄉,全鄉國土面積為34.5萬畝,人口為14669口人。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鐵爐古鎮商賈雲聚已為歷史,人造天湖與現代文明再現了鐵爐水域碼頭集鎮和頗具水鄉特色的新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鐵爐人民艱苦創業,革故鼎新,經濟社會發展日異月新,人民生活基本現實了小康水平。以蠶桑、黃姜、茶葉、魔芋和畜牧業為主的綠色產業呈強勁發展勢頭,全鄉桑園存留面積8100畝,年發種4500張,產繭120噸;黃姜種植3294畝,年產鮮姜1500噸,年實現銷售收入250萬元。茶葉、魔芋、畜牧業的發展已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全鄉有私營業主76人,民營經濟註冊資本450萬元,年實現利稅210萬元,占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的8.3%。

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斐然。全鄉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3200畝,森林履蓋率達到89.5%,濕地面積達到27平方公里,常年空氣品質和居住環境世界一流。

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全鄉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約7000萬噸,可供規模開採80年。鐵、銅、石英沙礦藏品位高,礦源集中,其中鐵礦儲量居全縣之首。

鐵爐鄉屬山地重丘地貌,山環水繞,依山傍水,奇山異石,峻山飛瀑,濃縮險、奇、幽、秀、峻為一體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積澱厚重,古蹟廟宇、人文歷史同現代思潮碰撞出歷史和現代的美,稟賦了天成的旅遊資源,真是小家碧玉藏深閨,有待識士。

集鎮開發初具規模,科學超前的規劃構建了小城鎮,大兼容,配套功能齊全,充分體現了人文思想和環保意識的融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理念,新建占地35畝的經濟開發區商機無限。

誠實、善良、勤勞的鐵爐人民,護守著茂林和一泓碧水,創造著最宜人類居住和發展的環境,向您傳遞著發展和發財的信息,我們期待與您相逢鐵爐。

鄉鎮發展

1996年縣鄉機構改革,原建置的廟壩鄉、大道鎮、鐵爐鄉兩鄉一鎮整合為現在的鐵爐鄉。近年來,鐵爐鄉奮力實施“三退、兩產、一建設”發展思路,各項事業日異月新。⑴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嵐大公路縱貫全境,以嵐大路為主幹線,以村級公路為支線向各村輻射,現已修建村級路7條40公里,公路到村率達75%。鐵爐的電力網改已達5個村。光攬電視用戶840戶;程控電話通村率達到90%;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均已落戶鐵爐,徹底消滅了鄉內的手機信號盲區。便利的水陸交通和完備的通訊、電力設施為鐵爐的經濟騰飛和實現新的發展搭建了優勢平台。⑵魔芋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現眾多的產業大戶,有3人在《嵐皋縣誌》上留名。截止2003年全鄉穩定發展種植面積500畝,年產鮮芋450噸。蠶桑一直是鐵爐的農村主導產業,全鄉累計發展桑園8100畝,發種4200張,預計2006年可實現全鄉人均養蠶1張的目標。全鄉黃姜種植面積達3294畝,年產鮮姜1500噸。

⑶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以永常煤礦和大發水運公司為典型的民營經濟正迅速崛起,永常煤礦據勘測儲藏量達600萬噸,年生產能力10萬噸,可開採60年之久,每年可創利稅100萬元。

“大發”水運公司是瀛湖鐵爐段較具實力的民營運輸公司,擁有客船65艘,資產總額210萬元,年實現營業收入140萬元。

⑷鐵爐糧食生產以玉米、水稻、洋芋為主,年產糧4816噸。

⑸鐵爐鄉的青山秀水得益於覆蓋于山山嶺嶺蒼翠欲滴的森林。截止2003年,全鄉退耕還林面積累計達13200畝,荒山造林7912畝,森林覆蓋達89.5%。

自然風光

自然風光

有山無水襯托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鐵爐有煙波浩淼的瀛湖,又有雄奇險峻的峰巒,更有沙溝保存完好蒼莽的原始森林。

從民主沿嵐大公路順河而下,約3公里進入鐵爐境內,河水一改在民主壩的溫順秀麗,進入鐵爐便奔騰跳躍。在這裡,河道突然變窄,迎面山岩突兀,雲霞欲墜,從夾河兩山間望去,像一個巨大的石門,豁然而開。從深谷到峭壁,懸崖犬牙峻嶙,巨石荊棘倒掛,給人以“盪胸生存雲”的感覺,使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道河在流入鐵爐境內1公里即和庫區融為一體,青碧深邃,風姿綽約。往日的瘦山淺溝變為一排排茂林修竹、鴨游魚戲、桔果滿山、稻熟麥黃、漁歌晚唱、百舸爭流、演繹了極賦現代氣息的新農村,沙溝河是大道河的較大支流之一,長達20多公里。保存著許多原始古樸的地貌特徵,是一塊“深閨人未識”的淨土。從鐵爐鄉政府沿嵐大路上行約1公里,過了大橋便進入沙溝。尋徑探幽,行與其間,山勢聳峙,石壁陡峭,沿途溪上有溪,瀑上有瀑,看不完的參差怪石,數不盡的淙淙小溪,卵石魚跳,清晰可數,溪流兩岸,丹峰擁翠,奇石遍布,神態各異。奇山秀水,植被茂盛豐美,可謂賦予大自然的又一絕倫之地。

在鐵爐可領略江南水鄉之美,置身沙溝可瀏覽泰山的雄奇、華山的峻險、九寨溝的流泉飛瀑、興安嶺的林海蒼莽,景數不勝數,讓人留戀忘返,嘆為觀止。

鄉鎮旅遊

⑴大王廟位於鐵爐鄉政府以東13公里處的沙溝三叉河處,逶迤綿亘的山脈在此變得平緩馴服在三叉河處直入溪流,在溪邊又突然昂起頭來,在頭頂部高聳一石柱,高約10米,傲然屹立。在石柱頂部獨生一鐵青木樹,樹高約8米,粗需人合抱,枝繁葉茂。樹根從石柱縫中彎曲直下,插入石柱下的泥土中,巨大的力量將石柱中部脹開一個大縫。石柱上沒一點泥土,大樹在頂部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不能不讓人嘆息大自然的神奇。近視,大樹傲然挺拔,神氣逼人,給人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之感;遠觀,石柱、大樹渾然一體,直衝蒼穹,與天爭高,有“山登絕頂我為峰”之霸氣。⑵位於鄉政府約10公里的“一線天”,久負盛名,此地兩山夾河相對,陡入刀削,在最窄處向上仰望,天空僅現一絲縫隙,故名“一線天”,奔騰咆哮的沙溝河水在兩山之間一瀉而下,若到此一游,給人的感覺似金沙江上的虎跳峽一樣震人心魄。新修的廟壩公路從“一線天”根部石壁鑿過,如半邊隧道。不但沒破壞原有的景致,反而為這自然的美增添了動人的一筆。

⑶從民主沿河而下約3公里便進入鐵爐的門戶—觀音碥。傳說在古代一背腳(用脊背馱運貨物)的窮苦人,在此遇暴風雪,饑寒難耐,望著近九十度絕壁上棕樹,想上去割棕包腳取暖而法攀上,絕望之時,一女子在百丈懸崖上割下一堆棕扔下後杳無蹤影,原來這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現身解救窮苦人,此處故名觀音碥。觀音出現的石壁遂凹進成一片平地,不知哪朝人在此供奉觀音像,時有善男信女到此燒香許願,祈求所盼之事。

觀音碥是大道河流經的峽谷,長約3公里,山勢雄偉,壁立千仞,直入雲霄。山岩雖陡,但林木繁茂,一片蔥鬱,山水迸瀉成飛瀑,懸垂如練,正是:山中一夜雨,處處掛飛泉。瀛湖的水位最高時回至此處,泛舟其上,隨波逐流,可體驗到遊覽長江三峽的快意。

⑷朝陽洞位於鄉政府北1公里處,傳說此洞可通四川,後來被人封住洞口,現在深約10米。洞口頂部高達200多米的絕壁上生一古樹,枝繁葉茂,仰望如一隻蒼鷹展翅欲飛。洞左一塊兩米高的清乾隆年間的石碑保存完好,洞內一泓清泉,舀之即滿,滿而不溢,夏季涼入骨髓,冬季熱 氣四溢,被譽為神泉。在洞外平台上舉目展望,澄澈碧透的瀛湖風姿盡收眼底,新型的鐵爐鄉集鎮一覽無餘,嵐大公路沿湖伸向遠方,將人帶入空曠緲遠的遐想之中。

土特產品

⑴廟壩高山出產的山野菜——薇菜。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之時,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薇菜的嫩芽鑽出土壤,在其包住頂部的像白絨球似的東西沒散開之前採摘回來,用滾開水燎煮剛熟的鍋,在晾曬過程中,反覆用手揉搓以去掉苦汁,成品的薇菜手感柔軟滑膩,顏色烏紅髮亮,是燉湯的上品,食之清香沁人心脾,又有滋補的藥用功效。薇菜多生於中高山中,鐵爐尤以廟壩出產最多,每年出產約6噸,外地客商以搶購之勢收購。⑵半邊菜是鐵爐鄉廟壩村高山的另一山野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深處成片生長,其嫩莖長約30—40厘米,採摘來切成約2厘米長的小段,在開水裡燙後直接曬乾,狀若較粗的乾茶葉,又似乾香椿。吃時又用溫水浸泡,與肉蒸食是最佳烹製方式,最有名的功效是治療肝炎,加之所產甚少,因此最令買者難尋。

⑶廟壩的土雞遠近聞名,廟壩人採用土雞產的蛋用土法孵化成小雞,全部採取敞放,輔以雜糧餵養,雞肉原味,且有野生山雞特別香味,令人胃口大開,是待客的上品、饋贈的佳品。家家養雞,不需入集市叫賣,自會被上門的客商高價收購。

⑷秋冬時節,走入沙溝,到處可聞到濃郁的酒香,農閒時節,這裡家家釀酒,戶戶香飄。沙溝釀酒採用土產高山玉米或拐棗,每次用料百斤左右,用小甑子烤出。酒香濃郁,純綿甘冽,堪稱土產美酒,許多城裡人專程到山裡採購。

⑸鐵爐有一以盛產金錢桔而得名的紅桔村,紅桔村桔果滿山,每到秋季,鮮紅的金錢桔綴滿枝頭,泛舟贏湖但見眼前的農家院落都影映在紅色中,與層林盡染的山野交相輝映。這裡的橘樹株型小,只需站在地上,伸手可摘完一樹,桔子比核桃稍大一點,皮薄如紙,曬乾放陳才是正宗的陳皮,肉質細膩,回味無窮 ⑷建國魔筋製作工藝。

魔芋食品是現代人綠色保健的喜食佳品。利用現代科技開發的魔芋製品花樣繁多,但是無論烹飪如何,都追回不到原本地道的口味,在農村幾乎每戶都能單獨製作常見的魔芋豆腐,其味道總有不理想的地方,在鐵爐鄉建國村流傳一種工藝,生產出的魔芋筋,除包攬了所有魔芋食品口感的優點,且透出清香、綿長,久食不厭的奇特口味,宜炒、宜燒、宜燉都能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

這裡魔芋資源豐富,工藝獨特,全村均能熟練地掌握製作工藝,在市場上建國村生產的魔芋筋,比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加工的魔芋豆腐售價高出0.3—0.5元/斤。

名勝古蹟

祝家祠堂:嵐皋縣鐵爐鄉先進村三組有個祝家祠堂,興建於清朝宣統二年,迄今近百年歷史了。根據祠堂屋後的祝家祖墳墓碑考證,清乾隆年間祝家從湖北武昌老屋上陝西有幾個分支居住鐵爐壩,後來繁衍生息逐步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祝氏家族為了共同祭祀祖先,於是集資修建了這個祠堂。

祝家祠堂建築為磚木石結構,高大堅固,古色古香;飛檐拱,雕樑畫棟,美麗壯觀。房屋布局統一合理,一進兩重,四合天井;前重五間接待祭祀賓客,後重五間供奉祖先靈位,左右各三間用來保管祭祀物品。大門由石料做成,門頭刻寫“祝氏宗祠”:四個大字,門前蹲放一對石獅子;門內還有一對木獅子,一獅懷抱幼獅,一獅懷抱繡球。房檐四周都雕繪各種古典圖案,前檐為“二十四孝”和“八仙過海”,後檐是“三國演義”,左檐是“封神榜”,右檐是“紅樓夢”。室內門窗和石墩木柱都雕龍畫鳳、刻花繡草。圖案種類繁多,工藝精巧,神仙英雄、金童玉女、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千姿百態、神采各異。祠堂內還立有兩塊石碑,一塊名為“永垂不朽”,另一塊名為“貽厥子孫”,碑文記載了祝家的功德和“家規家法”,至今石碑完好無損。

祝家祠堂記載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變遷和鄉土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它雖曾經歷戰亂和“文革”的破壞,損失較為嚴重,但主體建築尚存,許多殘跡遺物可見,仍古風古韻,令人嘆為觀止,不失為鐵爐鄉的一處旅遊景點。

湖北鶴峯縣鐵爐鄉

一、自然概況及面積 ;鐵爐鄉與著名的武陵源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和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連,水陸交通方便,距湖南桑植縣城96公里,張家界火車站132公里,離縣城126公里,如果走水路,到慈利江埡大壩只有60公里。我鄉境內山大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江口是全縣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95米,最高處(萬寺坪)只有1250米,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全鄉國土面積為3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達13680.5畝,人均占有耕地近一畝。2004年人平純收入達1596元。 ;二、行政區域及人口 ;鐵爐鄉有12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4406戶,14669口人(其中:農業戶口3981戶,13949人),在全鄉總人口中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兄弟在這裡繁衍生息,和睦互處。其中,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7以上。 ;三、經濟發展現狀 ;由於海拔低、氣溫暖、雨量足、土地肥,適宜水果、楠竹、茶葉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生長。2004年,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狠抓特色產業,興建‘三萬工程’(萬畝水果、萬畝楠竹、萬畝茶葉),為建設小康鐵爐打基礎”的發展思路。全鄉上下以“農民增收、富民強鄉”為目標,調優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已經初見成效。目前,我鄉建有萬畝水果基地、萬畝楠竹基地、萬畝茶葉基地、千畝藥材基地和千畝優質大米基地,已基本形成規模,成為鐵爐鄉的特色產業“亮點”。 ;四、項目建設情況 ;近幾年來,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良好機遇,狠抓項目建設,增加本地投入,為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效益和作用。2005年,我鄉擬定申報的項目有:萬畝椪柑基地建設、鐵爐至風埡頭道路硬化工程、江口人畜飲水、萬寺千畝藥材基地改造等項目。同時,我鄉豐富的中華角石、金屬鎂、鉛鋅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正在向外尋找合作夥伴。力爭我鄉的產業化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一個更新、更好的發展前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