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思路放手發展第三產業1990年以前,鐵家堡村農民基本靠幾畝薄地養家餬口。“一上大坡望到邊,半年種地半年閒,家家住在土坯房,年底結算兩毛三。”這正是鐵家堡村15年前的真實寫照。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青海石油局敦煌基地建設和敦煌市新城區建設相繼發展,鐵家堡村成了典型的城郊村。經濟
鐵家堡的崛起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鐵興文經過深思熟慮,在村民大會上提出了“服務城市做文章,依靠三產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決定念“商業經”,發展二、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他的這一號召得到了民眾的回響,也激發了村民們的創業熱情。1991年,村上采取貸款、集資入股的辦法在青海石油局敦煌基地的黃金地段投資408萬元,修建了出租房和農貿市場。經過幾年努力,如今這裡已成為集商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三產一條街,每年創利稅92萬元。 目前,全村402戶農戶中有320戶搞房屋出租,年收入達129萬元,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占全村總勞動力的85%,人均二、三產業收入達3000元;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壯大,村辦企業發展到了5家,村集體年純收入達到了50萬元,為全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新變化全面建設小康新村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富裕起來的鐵家堡人把目光集中在建設小康新村上。鐵家堡的發展
1998年,鐵家堡村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配套”和突出敦煌文化特色的原則,邀請有關部門編制了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對房屋、道路、供電、供水、供氣等設施建設做出了明確規劃。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施工。 1999年,23棟前有花園、後帶車庫,水、電、暖、氣、通訊設施配套、功能齊全、造型美觀、經濟適用高標準小康住宅樓在鐵家堡建成。 118戶村民喬遷新居,徹底改善了他們的居住環境,成為敦煌市新農村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農村在變,鐵家堡的農民也一樣在變新。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鐵家堡民眾同樣熱情高漲,在今年的村容村貌整治中,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僅用了半個月時間,整修街道4880米,硬化門前人行道5400平方米,粉刷牆面4190平方米。 2000年以來,先後有20名黨員成為致富能手,15名致富能手成為黨員。與此同時,村黨支部對黨員實行分層分類管理,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對無職黨員實行“設崗定責”制度,為無職黨員發揮作用打造了平台。 村上的圖書室是村民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每天定時開放,免費借閱。如今在圖書室看書閱報已成為鐵家堡村民的一種時尚。村上每年出資4000多元,征訂黨報黨刊和有關科技、致富等方面的雜誌,為村民提供精神食糧。四組村民劉生養經常去圖書室讀書看報,他從《甘肅農民報》等報紙雜誌學到了溫室反季節西甜瓜種植技術後,在自家的3座1.2畝溫室里種植了西甜瓜,每年純收入達2萬多元,成為全村有名的溫棚種植能人。 在鐵家堡村,每個村民小組還成立了“文藝表演隊”“體育競賽隊”“老人自樂班”等民眾性組織,這些組織經常活躍在村組街頭,既豐富了村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又凝聚了人心。村上每年都組織開展“五好文明家庭”“科技致富能人”“好媳婦”等評比活動,並對全村湧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了表彰獎勵,弘揚了正氣。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