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城[邵武市區]

鐵城[邵武市區]

“鐵城”是福建省邵武市的另稱,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群山環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故名。又因地處武夷山南麓,史稱“南武夷”。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3鄉4個街道,全市總人口30萬,其中,城區人口20萬(2013年),全市土地面積28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3.12平方公里。邵武歷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歷史上曾出了2個宰相、7個兵部尚書、 271位進士,邵武市和平古鎮還是世界黃氏宗親尋根謁祖之地,後唐工部侍郎黃峭後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各國。宋代名相李綱、文學評論家嚴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戰爭時期曾先後設立過閩贛省委、閩中特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邵武是福建西北部重要的工業城市。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95.01億元,增長17.2%,實現增加值85.01億元,增長18.1%;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突破20億元,完成200153萬元,完成年初預算104.49%,比2012年增收27995萬元,同比增長19.08%,其中:地方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5億元。

概況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吳主孫休罷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鎮,後升為昭武縣。西晉元康元年(291),惠帝司馬衷為避其祖司馬昭諱,改名邵武縣。其時建安郡屬江州管轄。東晉太寧元年(323),又改邵武縣為昭陽縣(一作武陽)。南朝劉宋永初元年(420),又改邵武縣,仍屬建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全國郡、縣俱廢,邵武改屬泉州(即今福州)。開皇十二年(592),恢復邵武縣,並將綏城縣(今泰寧縣)併入邵武。其時,邵武縣屬撫州。大業元年(605),撫州改為臨川郡,邵武屬臨川郡。唐武德四年(621),綏城從邵武分出,復立為縣,邵武屬建州。貞觀元年(627)。建州歸江南道管轄。後晉天福元年(936)。改邵武縣為昭武縣。後漢乾祐元年(948),改昭武縣為邵武縣。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邵武設軍,縣為軍治,軍屬福建路轄。同年劃邵武財演鎮為光澤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軍為邵武路,縣為路治,路屬福建道管轄。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為邵武府,縣為府治,府屬福建布政使司管轄。清隸屬關係不變。民國2年(1913),廢府存縣,屬福建省建安道。民國16年廢道後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邵武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9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邵武縣屬福建省建陽專區。1956年建陽專區改南平專區,屬之。1970年復名建陽地區,屬之。1983年10月,改縣為市。1988年建陽專區又改南平專區,屬之。1994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平地區行政公署,設立地級市,屬之。

市區主要街道

1、五一九路

2、溪南路

3、新建路

4、小東門路

5、李綱東路、中路、西路

6、古城路

7、熙春東路、中路、西路

8、三公路

9、東橋路

10、人民東路

11、白渚路

12、福山路(福山公園——熙春東路口)

13、壽山路(越王橋——福山公園)

14、月山路

15、工業大道

16、嚴羽大道

17、解放東路、中路、西路

18、太保路

19、達順路

20、四板路

21、溪北路

22、八一北路、南路

23、樵川路

24、華光北路、南路

25、五一路

26、西門路

27、府前路

28、中山路

29、靈傑路

30、張三豐路

31、體育館路

32、元寶路

33、工業大道

34、連富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