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工業
正文
生產鍾、表和各種計時儀器的工業。計時儀器的生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經過手工、手工作坊、小批量的機械化生產幾個階段,形成了現代大批量自動化生產的鐘表工業。現代鐘錶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行業。它向消費者提供著大量的日用鐘錶產品,同時還向社會各領域提供各種專用鍾、表和各種計時儀器,這些領域包括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航空航天、軍事、交通運輸、水力和火力電站、石油開採、地質勘探、文教衛生、文藝體育、公用設施、家用電器等方面。
多年來,機械鐘錶工業已成為精密機械工業中的代表行業之一。一個國家的鐘表工業很發達,其精密機械工業的水平也必然很高。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傳統的機械鐘錶工業進一步擴展的同時,石英電子鐘錶在世界範圍內興起。現代的鐘表工業又成為精密機械工業與微電子工業緊密結合的代表行業之一。
由於物質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需求的鐘表產品數量越來越大,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走時精度越來越高,這就為鐘錶工業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提供了前提和動力。為滿足數量需求,由手工生產、機械化生產發展到專業化和自動化生產;為增加花色品種,發展了各種精密、專用機器,選用各種新型材料,運用和創造了各種工藝;為提高走時精度,正由精密機械工業轉向與微電子工業的緊密結合。石英電子鐘錶的走時精度比機械鐘錶提高了幾個數量級,使時間計量由巨觀系統轉入微觀系統。利用現代新技術工業生產的原子鐘,是現代最準確的時間和頻率的標準。由原子鐘所提供的原子時,已成為三大物理量之一的時間的基準。
世界鐘錶工業概況 最早開始批量生產鐘錶的國家是歐洲的法國、德國、英國和瑞士。後起的鐘表生產國有美國、日本、蘇聯和中國。至1986年,全世界表的總產量已達7.38億隻(其中手錶5.58億隻),鐘的總產量達3.09億隻。其中主要鍾、表生產國家和地區的生產量情況如下:表,香港地區34900萬隻,日本19500萬隻,中國大陸7317.7萬隻,瑞士6400萬隻,蘇聯3518萬隻;鍾,日本8345萬隻,香港地區7150萬隻,聯邦德國6300萬隻,中國大陸1995.5萬隻。
為了在世界範圍內協調技術標準工作並制訂國際標準,1947年2月23日成立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該組織中有關鐘錶的技術工作由鐘錶學技術委員會 (TC114)負責,該委員會的秘書國為瑞士。中國於1979年6月加入了鐘錶學技術委員會(TC114),作為成員國積極參加其活動。
各國為了調整本國的生產,也都設立了標準化機構。中國曾於1981年設立了鐘錶工業標準化質量檢測中心,1990年成立了全國計時儀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輕工業部鐘錶工業科學研究所內。
為交流世界鐘錶業最新科技發展情況,原有每隔5年在瑞士、法國和聯邦德國輪流舉行一次的國際計時學會議(CIC)。第一次會議是 1949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但由於間隔時間太長,目前該學術性會議已為由瑞士、法國、聯邦德國和比利時 4國計時學會聯合召開的歐洲計時學會議(CEC)所代替,每兩年召開一次,這是當前唯一的世界性鐘錶業學術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986年在瑞士召開。
瑞士鐘錶工業 瑞士有“鐘錶王國”之稱,其鐘錶工業已有300多年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除了大量出口手錶產品外,還大量出口製造鐘錶的精密機器。瑞士過去一直以生產機械錶為主。70年代後期,在遇到主要來自日本的石英電子表的激烈競爭以後,才轉向生產石英電子表,但仍保留著傳統名牌機械錶如“勞力士”(ROLEX)、“歐米加”(OMEGA)等的生產。瑞士手錶出口量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由於高檔表的比重較大,所以出口金額仍占世界第一位。瑞士在手錶生產上的特點是:機芯生產集中,裝配分散。1983年組成的瑞士微電子技術及鐘錶聯合公司 (SMH)是瑞士手錶業中最大的工業控股公司,它有80餘家子公司,也是世界上大型鐘錶公司之一,規模僅次於日本精工集團。
日本鐘錶工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鐘錶生產發展較快,且集中於幾個企業。機械錶的生產企業主要有精工(SEIKO,見精工企業集團)、西鐵城(CITIZEN,見西鐵城企業集團)、理光(RICOH)和東方(ORIENT)4家,機械鐘的生產企業主要有精工和麗聲(RHYTHM)兩家。指針式石英電子表及指針式石英電子鐘仍然集中在上述各家,其中尤以精工、西鐵城、麗聲3家為甚。
日本鐘錶工業較早地注意開發石英電子鐘錶,現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在機械錶向石英電子錶轉化的過程中,一些電子器件企業也開始生產數字式石英電子表,如夏普(SHARP)、卡西歐(CASIO)和日本電氣(NEC)公司等。目前,日本鍾產量占世界第一位,表產量占世界第二位。
德國鐘錶工業 德國鐘錶工業歷史也較悠久,尤以生產鍾著名。手錶的產量不很大。鐘錶產品都已經實現了石英化。鐘錶生產主要集中在德國西部。鍾產量較大的鐘表生產集團有榮漢斯(JUNGHANS,見榮漢斯公司)和肯茨拉(KIENZLE)。表產量較大的是PUW公司。行業組織是聯邦德國鐘錶協會。
蘇聯鐘錶工業 蘇聯的鐘表工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現有15家鐘錶廠,手錶產量居世界第五位。蘇聯表廠多為全能廠,機芯、元配件和外觀件多集中於一廠生產,生產規模也都較大。主要的表廠有莫斯科第一鐘錶廠、莫斯科第二鐘錶廠、明斯克表廠、彼得宮表廠等。目前,機械手錶產量仍約占80%的比重,但石英電子表的產量也發展較快。鐘的產量不大,且多為機械鐘。
中國鐘錶工業 中國鐘錶工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中國沒有手錶工業,制鐘工業也不發達,只有煙臺、上海等地幾家鍾廠,1949年鍾產量只有16.4萬隻。1949年以後,不僅制鐘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手錶工業也得以建立和發展,1955年,天津、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隻手錶。現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鐘表工業體系。除了生產日用鐘錶以外,還為國民經濟、國防、文教衛生等各部門生產配套用的各種計時器和定時器,以及鐘錶業自身使用的專用元器件、原材料、外觀件和專用工具機、儀器等。
鐘錶產品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也有一定數量出口,鐘的出口量較大,占鍾總產量的40%左右。中國以生產機械鐘錶為主,並向石英鐘錶轉化。手錶主要生產廠在上海、天津、 丹東、 北京、廣州、南京、青島、煙臺、西安等地;鐘的主要生產廠在煙臺、上海、濟南、天津等地。面向鐘錶行業的輕工業部鐘錶工業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該所設有行業的質量檢測、標準化和信息中心。中國鐘錶協會是鐘錶工業的行業組織,成立於1985年。
煙臺木鐘廠 該廠前身是定時造鐘廠(後改名為德順興造鐘廠),創建於1915年,是中國現代制鐘業中建立較早的時鐘廠。產品有擺鐘和鬧鐘。發展到30年代,產品已銷往南洋群島等地。
1949年以後,以德順興造鐘廠為基礎,組建了煙臺鐘錶廠。隨著生產的發展,又將擺鐘的生產部分改組為煙臺木鐘廠。該廠產品有北極星牌機械擺鐘和石英鐘兩大系列,包括座鐘、掛鍾、落地鍾等。機械擺鐘在1979年和1983年兩次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8年產鍾301萬台。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海鍾廠 該廠是中國最大的鬧鐘生產廠。建於1958年,由原上海亨得利鍾廠、亨達利鍾廠和東方鍾廠合併組成。產品除銷售國內市場外,還出口至百餘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主要包括機械鬧鐘系列、旅行鍾系列、石英電子鐘系列、定時器系列等四大系列,產品商標為鑽石牌。1987年機械鬧鐘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8年產鍾430萬隻。
中國鍾廠 1940年建於上海,當時是中國國貨公司下設的中國鍾廠。該廠是中國製造擺鐘的大型工廠之一。主要品種有機械擺鐘、石英鐘和工業用鍾三大系列,包括座鐘、掛鍾、塔鍾、子母鍾、落地鍾等,產品商標為三五牌。除滿足國內市場銷售外,還出口至7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3年機械擺鐘獲國家優質產品獎。1988年產擺鐘104萬隻。
上海手錶廠 該廠是中國最大的手錶製造工廠。1955年建廠,當年與天津手錶廠相繼製造出最早的國產手錶。建廠後生產上海牌和春蕾牌手錶。該廠生產高、中、低檔機械錶和石英表等6個產品系列,品種有普通日曆表、雙歷表、女表、自動日曆表和潛水錶等。上海牌和春蕾牌手錶銷往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986年,上海牌和春蕾牌機械男表雙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8年生產手錶632萬隻。
天津手錶廠 天津手錶廠是中國最早生產手錶的企業之一。建於1955年,當年與上海手錶廠相繼製造出最早的國產手錶。1966年首次設計製造出東風牌機械手錶,中國鐘錶工業從此走上了獨立設計手錶的道路。現生產兩大門類、5個型號、12個品種的各種男、女機械錶和石英表。其中,海鷗牌機械女表於1986年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該廠產品銷往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988年手錶產量361萬隻。
香港地區鐘錶工業 香港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鐘表集散地,手錶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香港的鐘表工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行業之一。香港的鐘表業基本上沒有機芯加工能力,所需的大量機芯擇優從日本、瑞士、蘇聯等國家進口。但組裝業和表殼、錶盤等外觀製造業十分發達。這樣就使香港表業在國際鐘錶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香港地區鐘的產量很少。香港鐘錶行業有兩大組織,即香港鐘錶業總會有限公司(The Federation ofHong Kong Watch Trades and Industries Ltd.) 和香港表廠商會有限公司 (Hong Kong Watch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