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鐃
鐃,又稱銅鐃。是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兩廣、海南、閩浙一帶最為盛行。鐃又稱為鉦和執鍾。鐃又稱為鉦和執...
歷史記載 形制變化 演奏方法 用途 樂器發展 -
獸面紋銅鐃
獸面紋銅鐃,商,1959年湖南寧鄉糧倉出土。
-
鐃[漢字]
志三》:“後部鐃吹一部,鐃二面,歌簫及笳各四具,節鼓一面, 吳 吹篳篥...馬袁朗別》詩:“驅車命鐃管,拱坐面林泉。”【鐃鼙】鐃鼓與鼙鼓。借指樂府中...: phgr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4D9詳細解釋◎ 鐃 〈名...
漢字釋義 部首筆畫 詳細解釋 詞性變化 漢語大詞典 -
金鐃山
金鐃山原名大曆山,又名太弋山,位於福建省泰寧縣和建寧縣兩縣境內,海拔1858米,在我國東南僅次於台灣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黃崗山(2158米)、香爐山(193...
實用信息 交通信息 主要景點 歷史人文 金鐃山名稱由來 -
商代立象獸面紋銅鐃
商代立象獸面紋銅鐃,商代文物,於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
名稱 簡介 標量 出土時間、地點 鐃的介紹 -
春秋變形獸面紋鐃
春秋變形獸面紋鐃,春秋時期文物,南京博物館藏。
文物信息 -
鐃[樂器]
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基本介紹 文獻記載 形制變化 形制特徵 演奏方法 -
商獸面紋銅鐃
名字:商獸面紋銅鐃級別:一級年代:商尺寸:通高29,橫20.3 厘米來源:餘杭石瀨發掘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鉦部飾雲雷紋地的獸面紋,甬中空,口朝上,威嚴莊重。
概況 詳情 -
象紋銅鐃
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厘米、銑(xiǎn)間寬46.2厘米,重67.25公斤。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
概述 形制 用途 寧鄉青銅之謎 -
編鐃
編鐃中的鐃,為鍾類樂器的一種形制,最早實物見於湖南寧鄉出土的飾有善面紋的青銅編鐃。 商代後期出現3件鐃為一組的編鐃,可以奏出簡單的樂曲,為舉行盛大祭典活...
定義 簡介 編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