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東方·紀實主義:從伊朗新電影到中國新生代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精裝: 26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7524731, 9787807524731
條形碼: 9787807524731
尺寸: 20.6 x 14.2 x 1.6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高力,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影視論文60餘篇;創作影視劇本150餘部(集)均發表、拍攝、播出。十餘次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成果、文藝評論及影視作品獎一、二、三等獎。出版著作5部。
任曉楠,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講師。2005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北京電影學院從事伊朗新電影的研究工作。現從事電影歷史與理論、影視劇作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內容簡介

鏡像東方·紀實主義:從伊朗新電影到中國新生代》內容簡介: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西方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由於西方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以致於在相當長的時期,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位於以西方發展模式為藍本的現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普世文明。所謂西風東漸、西學東移,相當一批東方學人和政客也把工業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進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產物。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伊朗新電影概觀
第一節 伊朗電影發展歷史
第二節 伊朗新電影代表人物——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一、生平與創作
二、拍攝方法
三、題材與主題
四、風格特徵
第三節 伊朗電影的奇蹟家族:穆森和“馬克馬爾巴夫電影之家
一、“馬克馬爾巴夫電影之家”的創作
二、紀錄“生存”的苦難
三、本土化和開放性
第四節 馬基德·馬基迪和他的兒童電影
一、生平與創作
二、題材選擇
三、“溫暖與詩意”的風格
四、情節性的敘事
第五節 巴赫曼·戈巴蒂——庫德族人的影像志
一、生平與創作
二、風格特徵
第二章 中國新生代電影概觀
第一節 中國新生代的創作概況
一、新生代的創作軌跡
二、電影觀念及創作原則
三、題材選擇:現代城市中的邊緣人
四、反傳統的敘事
五、音樂情緒與紀實尋求:新生代導演的兩個向度
第二節 體制外製片的第一人——張元
一、體制外創作的探索
二、現代藝術中的先鋒情結
三、“尋找”的主題意象
第三節 賈樟柯“個人化”的時代影像
一、賈樟柯的創作概況
二、“時間”和“空間”里的個人體驗與時代紀錄
三、紀實的鏡語
第四節 王超的符號化影像世界
一、冷靜的鏡頭語言
二、邊緣化的人物符號
三、宿命的主題
第五節 李揚“隱性”與“顯性”的紀實空間
一、人性黑暗的影像表達
二、影像構成:展示紀實的力量
第三章 跨文化的共同選擇——紀實主義
第一節 邊緣與主流:東方民族的歷史鏡像
第二節 潮流的潛蘊:紀實美學的當代表述
第三節 紀實的選擇:主流之外的風景
第四章 底層關注與視角選擇
第一節 人性的力量:平民視角與底層關注
第二節 視點的差異:“兒童”與“邊緣”
一、伊朗新電影中的兒童片
二、中國新生代的邊緣視角
第三節 生命的圓圈:伊朗新電影中的女性
第四節 邊緣的視域:中國新生代電影中的女性
第五章 日常生活敘事代替虛構故事
第一節 紀實與虛構
第二節 生活場景的真實描摹
第三節 伊朗新電影的單線敘事與“戲中戲”結構
一、簡約的單線敘事
二、“戲中戲”結構
第四節 中國新生代電影的碎片式拼接敘事
第六章 風格與個性
第一節 紀實與風格
一、偏愛長鏡頭
二、採用中遠景
三、啟用非職業演員
第二節 伊朗電影:明快的影調,生活的詩意
一、考究構圖層次與畫面比例
二、營造溫暖的光影與色調
三、注重自然音效與簡單配樂
第三節 新生代電影:灰暗的色調、生活的冷峻
一、灰色晦澀的畫面與強烈的明暗對比
二、快速剪輯與凌亂的時空結構
三、同期錄音與選取質樸自然的音樂音響
結語:全球化視野中的民族鏡像
一、亞洲民族電影的堅守與突圍
二、伊朗新電影與中國新生代電影的困境與抉擇
三、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紀實電影的未來空間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