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鏟關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王台鎮,位於王台鎮駐地東北處7.7公里,洋河南岸,地處平原,是王台鎮最東北的一個自然村,與膠州市只有一河之隔。鏟尖村地理位置海產品之鄉
鏟關村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環境非常優美,洋河從村北蜿蜓而過,村東是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從鏟尖村往東大約3公里到膠州灣,膠州灣盛產魚蝦、蛤蜊等海產品。在膠州灣邊鏟尖村村民在這裡辦的海產品養殖場,其中有著名的中國對蝦、梭蟹等,是村民的一項致富項目[2]。名稱溯源
清初,郭姓從附近東漕汶遷此立村,因靠近河岸,故名河崖莊,清朝中期,因河水沖刷,村周圍呈鏟尖形,故又改名鏟尖村。人口耕地
該村村域東西270米,南北300米,面積130畝,其中耕地面積756畝。截至2005年,鏟尖村有179戶,人口666人,除郭姓居民外,尚有張姓、趙姓、馬姓、曹姓等居民。經濟發展
解放初期 鏟尖村歷史上以農業、漁業為主,舊社會因地少土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從解放以後,鏟尖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該村的農業、漁業生產逐年發展,對大片的鹽鹼地進行了改良,對後來的糧食豐產打下了基礎,集體也上了幾條帆船挖蛤蜊、打魚。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鏟尖村的各行各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糧食連年翻番,也種了很多經濟作物,村民不僅有糧又有經濟。把老式帆船改成了機動船,全村最多的時候有機動船27條,以挖蛤蜊為主。這一項產業對鏟尖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截至2005年,鏟尖村在發展高效農業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共上了塑膠大棚110個,每年光這一項收入就達近百萬元,該村的養殖業也很興隆,全村養豬的、養牛的、養羊的等,從八九十年代的幾十頭髮展到2005年的全村幾百頭。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27元。
舊村改造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村進行了大面積的舊村改造,基本上把老村往村前搬遷了。人均住宅面積大大的增加,街也寬了,胡同也寬了,並且全部拉上路燈,進行了亮化。
全面繁榮 鏟尖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莊風氣也很正,鄰里和睦,尊老愛幼,全村村民在經濟上你追我趕,乾大棚的、下海的、養豬養牛的、做買賣的、上班打工的、搞個體私營經濟的,全村一片繁榮景象,全村一致回響黨中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