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鎮頭村
鎮頭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東面,屬丘陵,南部為山嶺,北部為黃田江上游南岸河谷地,縣城至上江公路從境內經過,轄18個村小組,18個自然村,552戶,2184人,耕地2958畝,山地22215畝,主種水稻。以村委會境內鎮頭命名。解放前夕屬文化鄉第二保(鎮頭),第四保(楓樹),解放初屬龍源壩鄉,1955年鎮頭、前江、楓樹三個初級社,1956年建光星(鎮頭、前江)和楓樹兩個高級社,1958年屬八一懇殖場龍源壩分場,1960年屬龍源壩公社鎮頭、井頭、光坪、蕉營和楓樹(1967年改稱勝利大隊,1970年恢復楓樹大隊)五個大隊,1968年鎮頭、井頭、光坪、蕉營四個大隊合併為永忠大隊,1972年又分龍源壩(井頭、光坪)、前江(鎮頭、蕉營)兩大隊,1984年7月社改鄉時,成立前江(2003年6月改稱鎮頭)和楓樹兩個村民委員會,2001年12月屬龍源壩鎮鎮頭和楓樹兩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10月撤村並組後,楓樹併入鎮頭村村民委員會。陝西省旬邑縣土橋鎮鎮頭村
簡介
鎮頭村地處土橋鎮的東北部,全村共有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279戶,1215人,3771畝耕地(其中:果園面積1480畝),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21元。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我們搶抓全縣土窯洞搬遷民生工程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設計中心村,中心村建設住宅160戶。新建住戶120戶404人,其中享受土窯洞搬遷政策56戶236人,建設5個大棚的500頭生豬養殖場,3個冬暖式蔬菜大棚。修建村級活動場所7間兩層和村醫療室、便民超市,修築水泥路1900米,鋪設自來水管道1200米,文化休閒廣場2700平方米,栽植綠化樹木1200株,建設花園6個,鋪設人行道地磚2.7萬平方米,安裝景觀石1座,路燈29盞,景觀燈6盞,垃圾筒68個,健身器材6件,圍樹椅6個,大陽能120戶,修建排水渠4200米,沼氣池120戶,吊炕136鋪。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一突出特色抓規劃。鎮村兩級按照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多次聘請市縣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察,充分論證,設計出標準高、功能齊全、樣式新穎、整體布局合理的建設方案,結合中心村所在地,發揮優勢,轉變觀念,由建設新農村轉變為經營新農村,嚴格遵照“十年保先進,二十年不落後”的原則組織實施。二整合資金抓建設。採取縣鄉財政補助、部門和企業幫扶、村民自籌、施工單位墊資、聯繫貸款等方式,整合多種資金抓建設。目前,修建戶投入資金426萬元,基礎設施投資210萬元,其中企業和部門幫扶13萬元,財政補助28萬元,工隊墊資128萬元,以解決資金緊缺問題。三夯實責任抓質量。鎮村成立新村建設領導班子,深入工地檢查指導,同時邀請民眾代表監理工程,對建築材料、施工程式、工程質量層層把關,全程監督,確保各項質量嚴格達標。四健全機制抓管理。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衛生公約》、《文明公約》、《門前四包責任制》等8項制度,定期進行垃圾清理、衛生打掃、養護維修,建立健全了新農村長效管理機制。
山東省鄒城市鎮頭村
簡介
鎮頭村位於山東省鄒城市郭里鎮西2公里處,分為上鎮村和下鎮村兩個行政村,鄒兩公路從村中穿過。全村共有耕地365公頃,農戶1190戶,人口4303人。明清時期屬鄒縣薄梁社。由來
鎮頭原名“陣頭”,建於宋代,傳說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陣頭。天門陣南起鎮頭村,北到黃路屯村,東到郭里集北龜山,西到微山縣馬坡。方圓為大片窪地,地勢最低處叫鐵山窪,遼軍元帥韓昌在此布天門陣。宋遼兩軍在此進行了慘烈戰鬥,穆桂英打贏了這場戰役。石刻
萊子侯石刻的發現。《鄒縣誌》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當地人王仲磊在鎮頭村臥虎山發現了新萊子侯石刻。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移入孟廟保存。此刻石亦稱“天鳳刻石”“萊子侯村田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新莽天鳳三年(16年)二月刻,內容35個字,刻石書法以篆為隸,為西漢末年隸書的代表作。此刻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為鄒城博物館鎮館之寶。景點
漢畫像石墓群位於下鎮村臥虎山上,1980年開山採石時發現,內容有“車馬之行”“射獵”“樓闕”“樂舞”等,墓葬為西漢晚期。該村還存有有元碑一通,碑文為《重修仙宮記》,記文年代是元至元四年(1267年)。歷史名泉柳青泉位於鎮頭村北臥虎山西,是鄒城市最低點,海拔僅32米。後經集體開挖,稱為“七里溝子”。此泉與勝水泉匯流入白馬河。